《吴淞街道社区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1

4月上旬,区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吴淞街道社区发展规划》通过专家和市、区有关部门评审。从已通过评审的发展规划来看,吴淞社区东濒长江,与崇明三岛相望,隔黄浦江与浦东新区相望;西临北泗塘与吴淞工业园区为界;南至长江路与淞南镇接壤;北达双城路与友谊路街道毗邻。街道社区范围7.81平方公里。

自2005年5月,原吴淞镇街道和海滨新村街道“合二为一”后,区域社区资源亟待有效整合和优化,拓展新的目标增长点。随着世博会等市重大工程明确定位黄浦江滨水岸线,“十六铺码头”搬迁到吴淞客运中心,成为上海水上交通客运枢纽和水上旅游集散中心,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强有力推进了吴淞地区的发展。

社区是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物质空间和设施为载体、组织管理为连体、社区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综合社会单元。该规划开展了滨水地区专题研究,对社区人文环境和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具体设计,通过现场勘察和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针对社区部分居住小区绿化环境、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市容卫生等存在的问题,新一轮《吴淞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主题为“滨江吴淞,再现繁荣”,其主要途径一是功能转型、逐渐弱化仓储和物流功能,开发和挖掘滨江与人文资源特色,提升国际航运与商业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二是空间承载,促进适时更新旧区,使之环境宜人、居民安居乐业,从而塑造滨江新区门户新形象;三是组织管理,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增强社区人文意识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持续和谐发展。

该社区发展规划围绕“功能结构、土地使用、综合交通、公共设施网络、邻里共享单元和绿地系统”进行了全面布局,并对近期规划实施中的“凇滨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组织、水产路商业、吴淞西块老工业区更新”等提出了开发建设意见。


链接:

吴淞街道社区区位

吴淞街道社区与上海中心城交通联系便捷,逸仙路高架连通内环线、中环线;轨道交通3号线的北延伸段穿越吴淞街道社区境内,并在张华浜、淞滨路、水产路分别设有站点。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便捷联系促进了吴淞街道发展。

吴淞街道社区濒临长江、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同时也是处于上海中心城与宝山新城组团的交界处,具有明显的边缘性特征;交通区位上;吴淞位于黄浦江汇入长江、长江入海处,扼有“水陆之要冲、苏松之喉吭”的险要重地,自古便有上海的“水上门户”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外环线与郊环线在此交汇、外环线隧道连接黄浦江两岸以及建设中的吴淞港国际客运中心等,吴淞外向型的特点更为突出。

人文

吴淞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摆脱被列强侵占为租界的企图,吴淞曾先后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两次自行开商埠,创国人开埠主先河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均未成功,但各界有识之士为抵制列强侵占、维护国家**的义举,成为了吴淞忠诚爱国的人文精神的起点。在吴淞开埠百年纪念之时,黄浦江和蕰藻浜交汇处沿岸建成了吴淞开埠纪念广场。

作为民族英雄陈化成的牺牲地和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吴淞还保留着许多历史和人文的遗产。例如古炮台、淞沪铁路炮台湾终点站遗址、新四军吴淞情报组联络站遗址等等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资源。

吴淞还是上海甚乃至中国近代高等学府的摇篮,可谓“中国近代大学城”之首,许多当今著名的大学都曾汇聚在此,其中著名的有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大连海运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水产大学前身)、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后改称国立同济大学即今同济大学前身)、中国公学、第四中山大学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等等。

滨江景观资源

吴淞曾是上海市郊游玩的热点,“吴淞烟雨”在旧时与“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野渡蒹葭”、“石梁夜月”、“凤楼远眺”、“江皋霁雪”(今大境中学内)和“龙华晚钟”(今龙华寺内)齐名,并称为“沪城八景”,虽然前6者皆为自然景观,因时过境迁而不复往日盛名,然而,吴淞滨江的炮台湾生态公园的建设将使吴淞滨江的自然元素得到一定的恢复,吴淞口“旭日临江”的壮丽景色堪与芦潮港的“海天旭日”媲美。考虑到吴淞街道与友谊路街道的滨江岸线是连续的公共开放界面,整体规划、协调发展,将使滨江风貌的优势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