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月浦富锦路的黄老伯最近经历了一件极其难忘的事情。那天,他的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困难,憋得脸色发紫。家里人赶紧拨通了“120”急救电话,10分钟不到,救护车便停在了他家楼下,3名急救人员迅速将他抬到救护车上,随即一边给予输氧等抢救措施,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到附近一家大医院。最终,黄老伯转危为安。事后,黄老伯和他家里人都说:“那天幸亏救护车来得及时,要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40年旧状必须打破
长期以来,老百姓把“120”救护车叫作“救命车”。但是从1958年成立上海市救护大队宝山分站直到1998年前,宝山只有一个设在吴淞同泰北路上的医疗救护站,救护车最多时也就十来辆。当时,刘行、罗泾等偏远地方的病家打通“120”电话后,救护车最快也要半小时才赶到,一些危重病人因此错失了抢救时间。
这种现状与宝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显然不相适应,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多次提出:“老百姓反映要救护车难,等候救护车时间太长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区委区政府与区卫生局等部门共同商讨、制定具体规划,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拨款,以确保这项实事工程实施。
院前急救网络日臻完善
从1998年至今,在不到10年时间里,宝山除原有的吴淞“老站”外,又相继新建起庙行、高境、罗店、大场、顾村5个急救分站,配日间救护车3辆,夜间救护车6辆。此外,鉴于罗泾、月浦及杨行地区地处宝山北部而工业园区发展迅速,这三个地区的急救分站也着手建立,其中,罗泾急救奋战将在今年内完成,月浦、杨行分站也将于年内动工。
在站点建设同时,区政府投资300万元新建的“120”指挥调度中心将正式启用。该中心集中受理全区“120”呼救电话,根据呼救内容,以最新水平的电子地图、卫星定位及车载导航系统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由计算机确定派车方案,随即通过有线、无线与计算机广域通讯网络,及时向分站下达出车指令,并通知相关医院做好接治病人的各项预备工作,构起了一个崭新的“以总部为中心、9个急救分站互相呼应”的宝山院前急救网络,救护车日间配车3辆,夜间配车10辆,平均反应时间可望缩短在10分钟以内,罗泾急救分站的反应时间更比以前缩短了一大半,老百姓等救护车等得心焦神慌的现象从此得到根本改变。
救护车人员设施堪称一流
宝山救护车在实现快捷的同时,自身的人员、设施配备也有了显著改变。其中,救护车“身价”最高的一辆价值100多万元,功能上从单纯意义上的“担架车”变成了一既“火线流动医院”。区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解决了救护车人员配置难题,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成为全市郊县救护站中解决人员编制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一家院前急救单位。目前,宝山救护车均配有资深的医护人员。每辆救护车按照监护型救护车标准,配有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仪、简易呼吸机、血糖仪、气管插管等器械,急救箱内还储存各类抢救药品50多种。这样,病人一上救护车,医护人员即可对其进行抢救,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
三年半行程170余万公里
与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相配套的是,宝山医疗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始终保持了特别能吃苦的本色。他们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顿饭分几次吃,既当担架员,又当抢救员,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诺言。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急救中心共完成救护车出车6.9万余次,急救病人6.7万余人,行驶里程达170余万公里。在这每一公里的路程中,都包含着所有救护人员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