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新闻办2月13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口岸办主任张超美介绍了上海口岸2016年度数据,以及口岸单位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企业通关相关举措。上海海关副关长谭武、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晋、上海海事局副局长常富治、上海边检总站副总站长李国官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2016年,在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形势下,上海口岸实现货物贸易、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出入境旅客和邮轮业务的增长。其中,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6.9 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国的28.3 %,其中出口4.1万亿元,增长0.3%;进口2.8 万亿元,增长3.3%。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3.83 亿吨,增长0.6 %;集装箱外贸吞吐量 3188.8 万标箱,增长0.6%;集装箱水水中转比率达46.5%,其中国际中转比率7.2%。航空外贸货邮吞吐量303.5万吨,增长4.6%。口岸出入境旅客3845.3万人次,增长12.7%,其中航空口岸3547.7万人次,增长9.6%;邮轮出入境旅客287.5万人次,增长75.6 %;铁路口岸10.1万人次,下降13.2%。口岸出入境(港)国际邮轮1013艘次,增长48.97%。
2016年,上海口岸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口岸工作一系列文件精神,围绕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企业通关方面着力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三年目标任务。在国家试点工作组的支持指导下,全面实施单一窗口2.0版,23个部门参与建设,形成“监管+服务”的9个功能板块,实现三年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一是覆盖口岸货物和船舶通关作业全流程,以及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如贸易许可资质、出口退税等,对接商务部自动进口许可、农业部农药进口许可、环保部固废进口许可系统。二是实现企业普遍应用,上海口岸95%的货物申报、全部的船舶申报通过单一窗口办理,平台用户近5000家,服务企业数17万家。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共建共管、协作运维”机制,实行企业免费申报制度。2016年12月30日,上海单一窗口3.0版上线,实现区域应用功能,上海企业可以申报经外地口岸进出的货物,外地企业可以申报经上海口岸进出的货物。
二、自贸试验区分线分类监管有效运行。口岸监管单位不断探索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监管制度,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创新制度和模式。一是以风险管理、分类管理和信用管理为基础,实行一线“先进后报”、“进境免签”、“申报前检疫”,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汇总纳税”、“预检核销”,区内“自行运输”,“自主保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以及“十检十放”、集约登轮检查等便利措施。自贸区一线进境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3天、成本平均降低10%。二是积极扩大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目前,物流业务类型的试点范围覆盖自贸区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对有业务需求并符合仓储管理系统要求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试点。试点企业扩大到35家,贸易企业也已开展试点。此外,2016年10月,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关于开展赋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公告》,明确了加工贸易类型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的相关税收和监管政策,并把松江出口加工区列为试点范围。
三、“三互”大通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口岸查验单位积极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是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全面覆盖,在废物进口、商品化验等领域推行监管结果互换互认,在旅检、邮递和快件监管全面实行“一机双屏”。二是上海海关率先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试点的范围已拓展至长江经济带区域。海关,“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基本实现。上海检验检疫局牵头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推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将口岸通关执法作业前推后移。三是深化完善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区域大通关建设。建立联合管控机制,有效实施在上海航空、邮轮和铁路口岸及南京、杭州航空口岸之间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实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
四、口岸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各口岸单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监管服务流程,提效降本。一是在单一窗口公布通关流程和作业时限,提高可预期性,建立进出口货物口岸放行时间指标。二是继续试点上海港政府承担查验作业服务费,2016年政府承担约2亿元,取消各类口岸申报数据处理等收费约2.8亿元/年。三是海关、检验检疫、海事不断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边检进一步简化登轮单位备案和办证程序,实行“一证全港通用”;简化中国籍邮轮旅客出境后再入境的程序,通关查验时间由平均15秒减为3秒;建设26条自助查验通道,邮轮旅客自助通关率达到 30%。
2017年,上海口岸将进一步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以深化单一窗口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巩固和完善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口岸功能,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上海海关素材
2016年,上海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5.2万亿元、集装箱2563.7万标箱、统计报关单2160.2万份,同比分别增长3.4%、8.2%和4.2%。关区征税入库3615.4亿元,同比增长2.2%。
一、率先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根据总署部署,去年6月1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在上海率先启动试点。目前,上海海关负责试点的范围已拓展至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涉及2.53万家进出口企业。截至2016年12月31日,累计受理报关单24.3万余票,目前日均受理报关单3500份左右。本次改革,通过建立总署直管的风险防控中心和税收征管中心,转变海关职能实现方式,使传统的跨关区、跨部门、多层级的指令流转模式简化为两点一线“扁平化”格局。通过安全准入与税收征管风险处置的“相对分离”,达成通关作业“前推后移”,实现“一次申报、分步处置”的通关模式。改革后事中干预降幅明显,通关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试点期间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海运进口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为28.8小时,24小时放行率为70.1%。同期上海口岸海运进口非一体化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为38.6小时,货物24小时放行率为60.6%。海运进口报关单的海关通关时间缩短近10个小时,24小时放行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二、深入开展“单一窗口”建设。推动货物通关监管环节基本功能均纳入平台上线运作。在上海“单一窗口”2.0版基础上,优化涉及海关业务的7个已有项目,有序推进海关进口证明书办理、自贸区一线进境货物申报等新项目,着力推动货物通关监管各环节全覆盖和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全纳入。完成海关货物申报向“单一窗口”平台全面切换工作。与市口岸办、平台技术开发机构紧密配合,于去年10月底完成海关货物申报由EDI系统向“单一窗口”平台的整体切换。上海口岸货物申报90%以上、船舶申报100%已通过“单一窗口”办理,货物申报手续更加便捷高效,船舶放行时间节省0.5到1天。同时,积极参与国口办“统一认证”工作框架下“一卡多证”试点,继续做好自贸区“一站式”申报与服务工作。去年,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实现船舶申报2.1万艘次,进出口货物申报401.4万票,2015年同期仅为12.8万票,工作推进成效显著。
三、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上海口岸关检合作“三个一”工作,积极拓展“一次申报”覆盖面和“一次查验”业务范围,并积极推进“三个一”与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度融合。会同检验检疫部门共同对外港、洋山、保税区等主要现场进行实地评估,检查推广进度,解决实际运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全面落实关检“一机双屏”,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和许可证件联网核查核销,打通了长期以来涉许可证件报关单难以纳入无纸化范围的“瓶颈”。加强与公安部门联系配合,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案件查办,通过执法互助增强监管效能。去年,上海海关受理“一次申报”货物1766.6万批,实施“一次查验”1.7万批,“一次放行”1761.7万批。其中,“一次申报”已占上海海关报关单总量的8成以上,较2015年相比大幅增长6.3倍。
四、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时效。大力推广进口“提前申报”模式,通过申报“前推”有效压缩通关用时。取消查验记录单纸质单证流转作业,全面启动查验单兵作业系统试点,实现人工查验“现场录入,即时审核”的无纸化操作。完善通关时效提升长效机制,从平均通关时间提升比例、超长时间未放行报关单处置效率等方面综合评价通关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关区内各现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并分类施策。进一步优化归类、审价工作机制,加快处置速度。2016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降至29.46小时和2.03小时,较2015年缩短4.43小时和1.29小时,降幅达13.1%和38.9%。
五、优化升级自贸试验区海关配套措施。经过3年的创新试验,上海自贸区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监管制度框架,全面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园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作业制度和监管模式,在接轨国际方面实现了“全面对标、总体达到、局部领先、个别特殊”。汇总征税、“三自一重”等核心亮点制度试点稳妥推进,重点制度效能持续提升。积极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自贸区10个专业化贸易服务平台和6个国别进口商品中心落户,创新保税维修、保税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完成国际中转集拼2.0版系统开发,推出“舱单申报、舱单核销”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四地自贸区海关协作机制,提升全国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整体效能。
六、创新监管服务地方发展。长江经济带海关不断增强业务协同,共同完善了管理规定和业务制度、统一业务参数和执法规范、增强区区联动等,“十二关如一关”的合作格局不断深化。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扩大跨境电商政策覆盖范围,支持快件公共库开展跨境电商直邮业务,同步将保税模式拓展至更多符合要求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企业入驻、消费者购物提供多元化选择。推进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模式,支持有报关资质的仓储企业自主申报,减少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去年上海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进口模式订单1131.9万单,涉及金额21.6亿元,征收税款2.2亿元,同比分别激增3.96倍、4.2倍和25.5倍。推动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整合。支持区内产业多元化发展,全面推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5项创新成果、分两批复制推广17项自贸区创新制度、推进一般纳税人试点,依托上海区位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集聚优势、物流便捷优势,进一步支持先进加工制造业配套发展,吸引国际采购分拨中心入驻,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七、切实履行关境保护职责。针对农产品、高新电子产品、重点涉税商品、涉毒涉枪走私以及出口骗退税、虚假贸易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主要业务数据大幅上升。同时,加强口岸部门协作互助,联合市公安、海警、市烟草专卖局等部门对涉毒、走私等行为开展打击行动,成功捣毁制毒工厂2个、打掉走私成品油团伙3个、走私香烟团伙1个,战果丰硕。去年全年缉私立案2680起,总案值70.9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203人;立案侦办涉税千万元以上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1起。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查获侵权案件230起,涉案货物529.5万件,案值4849.82万元,同比分别上涨8.3%和69.7%。
(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素材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立足上海自贸区先发优势,采取简化行政审批、简化监管项目、简化工作流程,降低查验比例、降低企业成本、降低通关时间,服务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点工程等“三简三降三服”措施,不断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以“三简”为手段,加大放权力度。一是“减、集、平、高”推动行政审批简化。采取事项减量化、场所集约化、流程扁平化、办理高效化“四化”改革。在上海自贸区内先后取消、下放9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一正四负”清单管理制度,推进线上、线下审批便利化和承诺办结制,建立信息互联共享、证照监管协同的综合监管系统,开设行政审批一站式窗口。
二是分线分类分级推进监管项目简化。实施区域分线管理,在自贸区全面实行“进境免签通关单”制度,试点推行“先进区,后报检”制度,落实“一线放开”。推广交通工具电讯检疫制度。目前,上海船舶、航空器电讯检疫比例分别达到近70%和 85.34%,覆盖上海所有海港和70家航空公司,为企业节约成本逾千万元。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分别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实施差别化管理。建立违规企业约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实施产品分级监管,建立动植物产品和食品分类监管制度,对低风险产品免于证书核查,降低抽查比例,目前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流程缩短60%以上,50多家试点食品企业流程缩短50%以上。
三是以“十检十放”监管体系推进工作流程简化。推出分层次、多方位、有梯度的“先检后放、通检通放、即检即放、空检海放、他检我放、边检边放、外检内放、快检快放、少检多放、不检就放”十检十放监管模式。综合运用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信息化技术、以及检验监管流程再造等手段,实现货物监管流程的简化。如“空检海放”依据空运样品检验结果,对海运大批货物实施快速放行。目前试点范围已推广至一次性卫生用品、奶粉、宠物食品等,流程可最多缩短75%。实施“他检我放”,对机动车、医疗器械等产品采用国际通行的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机制。累计对3.9万批、120万辆进口机动车实施第三方采信,为企业节省检测成本约1.5亿元;采信近300批进口液化天然气、成品的重(数)量检验鉴定结果,为企业减免检验检疫费共计362.1万元。
二、以“三降”为标准,提升监管效能。一是持续减低查验比例。覆盖广的货物普遍降。抓住口岸最常涉及、量最大的货物,调降查验比例和抽查批次。2015年上海口岸货物木包装抽检箱量同比减少3.6万标箱,查验比例平均下降30%。风险低的商品大力降。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建成全国首家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国家分中心,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结果,低风险货物查验比例降低50%,出境商品口岸查验比例调降50%。信用高的企业优先降。全面加强诚信管理,应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信用大数据”,企业信用等级为AA级的进境集装箱抽批率下降50%,高信用企业的进口特殊物品可直通放行至企业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