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俪)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获得二、三级医院的心电图诊断报告、通过社区医生不用排队即可优先预约专家门诊、社区青年医生将有机会进入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本区3+“2+1”的医联体模式初见雏形。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步整合,不仅居民们的问诊体验满意率呈上升趋势,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盘活区内医疗资源
“脉管科”和“风湿免疫”是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重点专科,常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问诊。然而,不断上涨的患者人数,也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变得供不应求。
为保证本区居民的就医条件,区卫计委在组建“2+1”医联体的框架时,跳出就近划分习惯,以特色相匹配为原则进行划分,将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接在一起。欧阳路街道的奚九一工作室、凉城新村街道的李庚和工作室和广中路街道的李宝勤工作室,是居民们信得过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区卫计委按照医联体组建原则,将以上三个具备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合形成“中西医结合医联体”。
除了“中西医结合医联体”,本区“2+1”医联体还有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为主体的综合性医联体。据悉,该医联体将结合曲阳路街道、江湾镇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嘉兴路街道以及北外滩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脑血管病、微创外科、急救创伤、妇幼保健、肿瘤治疗等专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区域医联体。今年,本区心电会诊中心也已在第四人民医院成立。该会诊中心可以通过区卫计委信息平台接收本区8个卫生服务中心传来的病人心电图,并向社区发送经过二、三级医院医生解读的诊断报告,这意味着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拿到上级医院专家给出的诊断报告了。
厚培医疗人才沃土
“临床病例中,可能不仅出现症状单一的病症,我们应该在辩证过程中理清疾病的病因病机……”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盛昭园医生的临床教学指导下,如今,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胡瑕瑜每周都有新收获。
记者从区卫计委了解到,这样的临床学习源于“全专教学门诊”,是医联体内为培养医疗人才增设的内容,主要为区内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定期前往社区,一对一指导社区的全科医生门诊诊疗工作,并会针对临床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指导,最终形成案例记录。
区卫计委医管科科长郑思馨说,以后“全专教学门诊”的内容,将整编成一本供社区全科医生学习的教学用书,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除了“全专教学门诊”,在培养医疗人才方面,医联体还筹划了“临床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郑思馨告诉记者,过去,只有中医有“师带徒”,以后,这样的一对一临床教学模式将拓展到更多医学领域。让不少社区全科医生感到欣喜的是,他们可以优先选择“2+1”医联体对口的上级医院专家、主任作为导师,从而接受有针对性的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综合培养。
统一各级医疗单位药品目录
家住天宝西路的李奶奶常年服用降压药“络活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去第一人民医院配药。不过,最近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以后在欧阳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配到同款降压药。
其实,李奶奶之前也尝试去社区配过药,但却被告知社区医院只有“兰迪”没有“络活喜”。虽然医生说这两种药只是名字不同,功效相同,但李奶奶还是不放心。区卫计委在大调研中发现,与李奶奶有相同顾虑的患者不在少数。为了消除居民在社区配药的这一问题,从今年4月起,区卫计委对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配置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统一,包括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大类主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骨质疏松),共计138种药物通用目录。同时,医联体成员单位对相关慢性病药品使用和规格也将逐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