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5月8日电(记者周琳 龚雯)国家层面明确新基建范围后一个星期,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7日,《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未来三年首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社会投资将有哪些新机会,你我的衣食住行又将有哪些新便利,率先发布行动方案的上海怎么布局?一起到方案里找答案。
为什么是上海?开宗明义,在新基建三大领域上海都“国内领先”。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已实现16个区5G网络连续覆盖。建设了1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带动6万多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在静安、嘉定、杨浦、虹口、普陀等区率先开展新型城域物联网百万级规模部署。
二是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规模“国内领先”。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12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上海市大数据平台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数据规模总体在国内领先。
三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国内领先”。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14个,大设施的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
做这样的判断,上海是有“国之利器”做支撑的。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说,到2022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雏形,构建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为引领,上海光源等7个光子科学大设施为基础,其他领域设施为支撑的“1+7+X”集群。
有了优势基础,更要在高位“冲刺”“领跑”,把长板做长。
根据方案,上海将重点关注四个“新”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到具体行业怎么落地,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举了两个“网红”行业的例子。第一个是5G网络,这是新基建风口中的“风口”,上海要做到的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截至一季度末,上海已建5G室外基站和室内小站均超过1.8万个;今年上海5G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将新建1.2万个室外基站和3.2万个室内小站,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地区全覆盖。
第二个是数据中心,它被认为是基建中的基建。在已建12万机架数据中心基础上,明年一季度前,上海要再新增50%,直接投资约120亿元,将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更是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
其实,大家都知道,和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社会投资是主体。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其中政策是基础和关键。根据上海方案,未来三年新一轮的48项重大项目总投资大概270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600亿元左右,其余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
政府投资撬动三倍社会投资,就是让市场说话,尊重规律,而不是越俎代庖。
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政府是要解决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这四方面问题。
譬如说“建不了”的问题。有些领域市场主体已有较大积极性,但单凭市场力量落地还比较难,政府主要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加强指标要素保障等加强引导。5G领域,新增站址选址难、进场难,政府部门会编制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导则;IDC数据中心建设能耗保障怎么来,在确保不突破GDP能耗强度指标的基础上,政府就可以统筹总量和增量。
“建不好”的问题,譬如说需要探索技术标准和建设导则,政府部门就可以通过完善规范标准等加强引导。“建不快”的问题,方案中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 “建不强”的问题,政府会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来培育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来促进应用生态链形成。
总之,政府是搭平台、给政策、优环境,而不是亲自下场。正如马春雷所说,会不断地“刷新政策”推动社会资本投入,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领域当中。
大到自动化码头等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小到智能取物柜等新商业设施,都是新基建的范畴内容。疫情期间,在线新经济、无接触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便利店创新规范,以垂直、细分、智能的商业模式构筑全新的商业场景。
目前,上海社区智慧微菜场超过2000个,智能取物柜已超3万组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岚表示,下一步会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将新兴消费、升级消费以及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进行固化和推广,打响“上海云购物”品牌。
新基建的特点是四两拨千斤,“一业带百业”,跟什么行业结合就颠覆什么行业。上海率先行动,能不能创造一个“大创新时代”,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