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完成旧住房修缮改造5000万平方米,聚焦解决“一上一下”问题

来源:上海观察 2018/09/25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3

摘要:上海正在市区联动、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分类施策,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

上海旧区改造、旧住房修缮改造,事关民生,也关系到城市品质提升。“十三五”期间,上海规划完成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50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为主的旧区改造24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需要改造的存量规模仍然较大。

“留改拆”正进入全面推开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怎么走?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近年来,旧区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要继续提炼、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细化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未来主要围绕 “一上一下”问题,可改愿改,则尽改快改,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居民获得感。

聚焦“一上一下”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特征发生了变化,进入“十三五”后,上海旧区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变成“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从而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市委市政府也要求,要“留改拆”并举综合推进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住建委和相关部门将按照“可改愿改,则尽改快改”的原则,进行旧区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

其中,可改和愿改是两个关键前提,要通过办法、理念、技术创新,尽可能让更多的旧住房,从不可改的变成可改;

让住户凝聚共识,把“愿改”的住户范围,从大部分人变成尽可能多的居民。然后再尽改、快改、改好。

“未来,我们要聚焦解决马桶问题、加装电梯,也就是‘一上一下’问题,对旧住房进行修缮改造。”黄永平说,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个新需求,都是当前解决好居民群众居住困难的重点。”卫生设施和电梯,在上海老小区中存在一定缺口。根据数据统计,全市共有33万户卫生设施短缺,其中没有卫生设施的17.8万户;大量多层住户有加装电梯需求,至今仅完成204幢电梯计划立项。

提炼推广四类改造模式

“留”不意味着“不改”“不动”。上海在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已经结合旧住房实际和居民群众所需,创新探索出旧住房修缮改造的方式路径。在闵行江川街道,在老工业基地时期建造的大批不成套职工住宅中,探索出抽户异地安置、原旧住房成套改造后回搬、加扩建等方式。虹口区春阳里尝试内部整体改造,实现房屋成套独用、功能完善,又保留了建筑风貌和原住民……

近年来,聚焦卫生设施短缺的老旧住房,徐汇、静安、黄浦、杨浦、虹口、闵行等区进行试点,形成四类比较成熟的改造模式。

成套改造,是针对解放后建造的大量厨卫合用的职工住宅,通过加层、扩建、内部分隔等调整平面和空间布局,增添和改善厨卫设施的方式,完善房屋成套独用功能,积极实施成套改造。

对于房屋本体条件差、无修缮价值、规划条件不具备、难以通过加层扩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的老旧住房,要按照相关办法,进行拆除重建改造。

在另两种模式中,“留”和“改”彼此嵌合在一起。

里弄房屋修缮改造,主要是完善卫生和厨房设施,通过改造达到成套独用或每户单独使用,同时兼顾历史风貌传承和居住环境提升。

除了常规的里弄房屋外,还要探索保留建筑内部整体改造。聚焦风貌街坊,试点保留保护建筑内部整体改造、抽户(幢)改造,通过对房屋内部结构、布局调整,一边保护里弄建筑历史风貌、保持城市脉理、保留原生态原住民,一边实现里弄房屋成套独用、功能完善。这种模式在虹口春阳里、黄浦承兴里和徐汇永嘉路492弄都进行了成功试点。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在没有条件对每户增设独用卫生设施的情况下,还探索了建立了“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统一设置卫浴,缓解如厕难等居住问题。

“要做好尽改快改,必须把经验模式总结、归纳、提炼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黄永平说。经过十余年探索,上海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地方特点、符合基层需求的经验模式。但是好的经验只在一个项目、一个街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不够,必须在更大层面上共享,才能产生最大效用。

政策支持,也是加快旧住房修缮改造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创新政策已经扮演起加速引擎的角色。在加装电梯领域,上海出台的《关于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建设管理相关建设审批的通知》,将46个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到了15个。“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的政策体系和业务流程,主要针对新建项目。这些对既有建筑的修缮改造,不能简单套用。未来,我们还要加大制度供给创新,形成适用、适配既有旧住房修缮改造工程的需求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让审批、监管、验收都更加便捷。”

面对新的难点堵点,要保持创新。黄永平坦言,旧住房修缮改造工程的操作性很强、利益相关主体多。不同的区、街道和小区,所遇到的问题“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比如小区加扩建,空间大的,可以直接改造,空间紧张的,就要结合“抽户”,才能腾出改造空间。创新不可能是坐在办公室里,“一拍脑袋想出来”。基层工作人员要驻扎在一线,结合小区特点发散思维、大开脑洞,在解决具体问题困难当中探索新路径。

加强社区治理创新

记者从市房管局获悉,上海将考虑适当调整放宽启动门槛,在没有居民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把加装电梯幢的居民意愿征询通过比例由90%放宽到三分之二。

“无论门槛是高是低,关键的前提是大多数居民形成共识。” 黄永平说,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成功的旧住房修缮改造,背后往往做了充分的群众工作,而且得到足够多的居民支持。“通过群众工作,让大多数居民要认同、理解、参与,把‘同心圆’画得更大。这是旧住房修缮改造顺利推进的核心。”

近年来,上海在旧改中探索、搭建了许多走向居民心中的“桥梁”。比如“三会制度”:工程实施前征询会、工程实施中协调会、工程实施后评议会。还有“十公开制度”,包括居民意见征询结果公开,修缮科目和内容公开,现场接待和投诉电话及地址公开等。此外,还有市民监督员制度,群众对改造工程后评估考核制度……

无论是在徐汇的永嘉路492弄,还是在静安的彭三小区,旧改过程中总能看到来自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热心居民活跃的身影。虹口、长宁还创新地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通过专业人员来意愿征询、业主协商、矛盾化解。加装电梯领域,出现了“加家乐”电梯事务所、“慧加美”住房咨询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企业组织。

“基层工作人员、第三方组织,是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居民生活在一起,就像老中医一样,能精准把脉居民的诉求。他们说得上话,也会说话。”黄永平说,要扩大“愿改”的范围,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要打开每家每户的心结,没有万能钥匙,必须去寻找和配置最管用的那一把。必须充分凝聚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搭建协商平台,让居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越来越一致,方案认同度越来越高,把旧区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持续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