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月浦的大街上,处处飘来吹拉弹唱的欢歌:气势宏伟的锣鼓声,吴侬软语的沪剧声,嘹亮悦耳的合唱声……各个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股浓浓的群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如今,锣鼓艺术已成为月浦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女子劲鼓队”、“学生对鼓队”、“幼儿摇鼓队”等特色鲜明的锣鼓队,活跃在月浦的大街小巷上,成为月浦群众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居民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有了文化的氛围,就有了和谐的氛围,也有了发展的氛围。近年来,钢城月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由政府搭台,让群众唱戏,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素质,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宝山区月浦镇,在连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卫生镇”、“全国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和“上海市文明镇”的殊荣后,如今正朝着“全国文明镇”迈进。
月浦锣鼓:串起南北文化精髓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月浦锣鼓艺术团的几十名队员都会坚持不懈地练习着,节奏强烈的锣鼓声,整齐划一的步伐,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始于清朝中期的月浦锣鼓源远流长,流传民间的“八仙对鼓”更是风靡一时。随着宝钢建设、全国各地的冶金单位来到宝山,威风锣鼓、太原锣鼓、闹年锣鼓、浙东锣鼓等许多地区的优秀鼓种和众多的民间鼓手落户月浦。海纳百川的月浦人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这些外来鼓种和鼓手,将月浦传统的锣鼓艺术与之结合,博采南北文化之精髓,赋予月浦锣鼓新的文化内涵。“刚开始我们也只是觉得好玩,后来月浦镇成立了锣鼓协会,让我们一下子觉得有了娘家了,锣鼓队也从当初自娱自乐的业余队,成为登上世界艺术舞台的表演队。”袁智繁觉得没有月浦镇的支持,他们的锣鼓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喜欢打鼓,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为切磋锣鼓艺术走到了一起。他们白天在家里自己练,晚上走进社区一起练。锣鼓队的刘素芬来自山西,打鼓已经10多年,“最早的时候我们锣鼓队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有80多人了,而且不仅是山西人,还有湖北、河南、四川等好多地方的队员,连不少月浦当地人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当时,月浦锣鼓队伍的人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分布在不同的单位,相对比较分散。为了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让月浦锣鼓敲得更响,传得更远。月浦镇采取由镇财政拨款、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和新老队员传帮带等方式,支持锣鼓文化建设,扶持锣鼓队伍发展。几年来,共培训1000多名鼓乐爱好者,其中有200多人成为了锣鼓队的骨干。
1997年,月浦地区锣鼓协会正式成立,将分散的锣鼓队和鼓手聚集在了一起。每年一次的锣鼓节,锣鼓、劲鼓、摇鼓、腰鼓等各种形式的锣鼓表演让月浦群众一饱眼福,成为月浦地区的一件文化盛事。月浦锣鼓也逐渐走向成熟,先后参加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市首届群众锣鼓邀请赛、上海市首届农民运动会等大型表演。2007年6月,月浦锣鼓艺术团走出国门,应邀参加了欧洲民间艺术节,让中国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受到世人的瞩目。今年2月,月浦锣鼓艺术团还将出访新西兰,参加当地闹元宵活动。
在不断地整合优化中,月浦锣鼓的精华得到了发扬光大:2005年,月浦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百鼓陈列馆,展出的中外锣鼓近90种。近期,月浦镇还将建设以锣鼓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和科技文化一条街,建造一座标志月浦锣鼓的城市雕塑,借助“文化村”和“文化小区”建设,实现锣鼓队伍“全覆盖”,开办锣鼓艺术学校培训班,使得月浦锣鼓后继有人,同时为锣鼓这个古老的民间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007年,月浦锣鼓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培训:凝聚人心共创和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软环境,群众文化的繁荣,可以凝聚人心共创和谐。
走进月浦的许多小区楼道,经常可以看到每层楼里都张贴着居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有的楼道里放着绿化盆景,使每幢楼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60多岁的张老伯刚从虹口动迁到月浦10村时,对这里的一切横竖都不满意,经常跑回原来住的地方。后来,他参加了小区的国画学习班,还时常观看小区里居民自己组织的文艺演出,社区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慢慢地改变了他的看法:“月浦的文化气息很浓,现在,月浦就是我的家了。”如今,他参加了关工委,经常向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文明新风尚,还加入了月浦公园志愿者队伍,为爱绿护绿保护月浦的环境出力。
月浦10村里原来有个活动室,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每天来这里打麻将。丰富的文化活动把这些老年人渐渐从麻将桌上拉到了书画桌上,“我本来每天要去打麻将的,现在开始练书法,还可以养神,好啊。”年近七旬的李大爷说好多老人都和他一样参加了书画班,不去打麻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加了文化培训,过去的活动室也被改成了书法国画的教室了。
“侬好,阿拉一道来讲上海闲话。”每个周二的上午,月浦八村上海话学习班后里总会传出一阵阵不太标准的上海话。虽然说得还有些别扭,但学员们却一点也不马虎,有的不时做着笔记,有的还特地买来了学说上海话的专用学习手册。这些学员都是早已落户月浦的新上海人,尽管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但许多人对于上海话还是显得十分生疏。“现在我在上海生活,离不开这个地方,如果能讲上海话就更好了。”刘阿姨是已经退休的冶建单位职工,来上海20多年了,听说小区里有上海话培训班,立即报名参加。在一字一句的学习中,刘阿姨更深地了解了上海的文化,也觉得自己更深融入了上海,融入了月浦。
从周一到周五,英语班、绘画班……月浦8村每天都有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小区里不少居民。走进爱心编织社里,只见妇女们正用她们的爱心一针一线地编织着毛衣。“最初只是打算为喜欢编织的妇女组织一个兴趣班,现在已有居民将织好的毛衣送给困难群众。”久而久之,不少编织兴趣爱好者是被“爱心”吸引而来,兴趣小组编织的“爱心毛线”则是小区周围几家毛线店自愿捐赠的。
月浦镇的常住人员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由19个少数民族构成,其中蕴藏着不少能工巧匠。如何发挥发挥这些人的文化底蕴,创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氛围。月浦镇在各个社区中开展了“一居一品”的特色文化创建,书画、乐器、鼓艺、沪剧、健身、丝袜花等一个个文化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投身月浦的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文化:使农民融入月浦社区
让所有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创建文明镇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全民进一步参与共建的强大动力。月浦镇在文明创建中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让农民也都能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显著成果。
“村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这是文明创建给我们农民带来的最大实惠。”许多沈巷村的村民,为村里这几年文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感到欣慰。
如果你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走进沈巷村,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村里的广场上翩翩起舞,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舞步,让村民们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这里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居民一样,拥有图书室、健身室、活动室,村民们业余时间可以上图书室看看书,去健身室跳跳操,老年人则可以到活动室喝喝茶……今年初,沈巷村在村里建起了村级社区信息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网了、信息苑还专门请来老师为村民上电脑课,一些平时很少和外界接触的老年人一下子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到了世界的瞬息变幻。
月浦镇是一个城乡一体的城镇,镇政府十分注重在农村开展群众文化,丰富农民的生活,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针对月浦镇的农民喜欢听沪剧的习惯,月浦镇在2001年,成立了沪剧协会。队员们走村入巷,深入月浦的各个农村,他们演出的《星星之火》、《阿必大》等传统的沪剧折子戏,很受村民们的欢迎。沪剧队还自编自演了《5个媳妇孝敬婆婆》,通过戏曲的形式向观众传授互敬互爱的家庭美德,寓教于乐。
近年来,月浦镇不断加快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计划在各个村建设一个文化室、一个运动场所、一个阅览室、一个村民学校、一个绿化休闲公园的“五个一”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现在,大部分村里都建起了图书室、活动室,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农民在不断的理解和欣赏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了对月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整个社区洋溢着“月浦是我家”的和谐氛围。
月浦镇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了月浦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素质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也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以及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为构建和谐月浦打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平安网”为月浦居民撑起“保护伞”
“近几年我们镇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案子,住在这里大家都觉得很放心。”说起月浦镇的治安,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月浦人,还是前来投资的客商,就连借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员,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在这里创业安全放心,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和谐有序的背后,一张覆盖月浦的“平安网”,为月浦人的平安生活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近几年,月浦镇没有发生过重大刑案,社会治安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月浦镇采取技防、物防和人防并举,社会整体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与10年前相比,社区平静多了。“那时侯,我们几个村领导一上班,就有群众来反映家里的东西被偷了,大热天晚上也不敢开窗。”沈巷村支部书记严云生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保一方平安是我们的责任”,月浦镇政府把社区平安放在了社区管理的首位,“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在月浦镇领导的心里,让居民生活得富裕而又平安是他们最大的责任。面对群众的呼声,镇领导表示:“一定要让我们的老百姓有安全感。”
2005年,月浦镇在沈巷、长春等13个村组建了护村队,每个村由20至30名队员组成。联防队成立之初,整整两年时间里,镇、村领导带头每天晚上轮流值班,和队员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镇村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身先垂范给了队员们极大的鼓励,干群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治安防范中,狠狠打击犯罪分子的气焰:案件数量大幅度减少,村民们终于又可以开窗睡觉了。
近五年来,月浦镇不断加大平安建设的资金,平均每年都要投入一千五百万元左右,将月浦镇主要路口安装电子监控网、为各村联防队添置设备,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每个新村安装防盗门…月浦镇的领导对于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尽管这几年村里的治安一直不错,他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这根弦不能松,我们要对老百姓负责。”
月浦有张“平安网”
由辅警、联防队、新村保安和退休村民组成的三级看家网,主要路口设置的红灯岗,集综治、警务、信访等多种职能的“六位一体”综治室……这一切为月浦镇各村编织起了一张“平安网”。
自成立至今,各村里的联防队一直不分昼夜24小时轮流巡逻在各村的每个角落。长春村联防队对于一些可疑分子,进行严密监控,不给他们动手作案的时机,使他们无机可乘,只得落荒而逃。一天,村民反映村里的集贸市场里有人偷东西,联防队排查后发现一户在村民家里的几个房客十分可疑,就天天紧盯着他们,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人退房离开了,而集贸市场也没有偷窃的现象了。
如今,长春、沈巷村联防队的名声不胫而走,许多犯罪分子知道联防队的厉害,轻易不敢来。
这2年,月浦镇又在友谊、段泾、茂盛、聚源桥、和沈巷村在通向个个自然宅的主要路口设置了红灯岗,每天晚上派人在岗亭里值班。红灯岗设立后,群众碰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找到人,还大大震慑了犯罪分子,而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村民看到闪闪的红灯,也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老百姓群防意识高
“村干部经常提醒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沈巷村民沈老伯对记者说,“村里领导经常给我们上课,大道理我虽然不太懂,但我就知道一点,不能把房子借给坏人。”
虽然月浦镇的领导始终坚持自己是一方平安的主要责任人,但他们深知,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些年月浦在村里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配备了专门的法制宣传员,建立了法律图书室,根据不同的形势,定期制作宣传册,村民懂的法律知识多了,群防的意识也普遍提高了。
许多村民象沈老伯一样,在出租房子的时候,学会了“一看二问三观察”。首先是看看借房子的是什么样的人,一家三口带着孩子的,一般比较安全。然后,再问问房客在哪里工作,有没有固定的收入。如果是几个男的又没有工作,而且观察下来,白天不上班睡觉打牌,半夜里偷偷出去,这样的人就值得怀疑。碰到这样的情况,村民会主动和联防队联系,让他们上门调查。一次,有户村民家里就住进来这样几个房客,联防队接到村民的举报后,立即上门查看。虽然当天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几天后房客就走了。
2008年6项实事工程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启动钱陆路改建工程,为沿线农村通公交做好准备;配合做好A30辅道完善工程、石太路大修工程、江杨北路人行天桥建设工程;增设德都路(四元路至龙镇路)、龙镇路(德都路至北安路)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
加强环境建设管理启动月浦六村部分平改坡综合改造,实施绥化路景观灯光工程,完成杨盛河四期(盛桥至月罗路段)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月罗路以南地区污水纳管工程。
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月浦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完成月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造,建成段泾村综合服务分中心,实施石太路沿线改水工程。
推进科教兴镇战略新建盛桥民星幼儿园,建成庆安路文化科普长廊,建成月浦镇政府门户网站8个农村信息化服务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筹建月浦农业园区,启动段泾村蔬菜基地建设,增设月浦农业服务中心冷库,实施聚源桥外围水系工程,全力打造月浦农业发展品牌。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就业岗位2993个,征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养老金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元,农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