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家国爱——汶川、上海两地书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3

【编者按】父亲朱伟飞系宝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明年即将退休。1976年正在部队服役的朱伟飞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而他的儿子朱一梦系宝山公安分局一名特警队员,今年1月刚参加工作,目前正在汶川参加抗震救援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被地震撕开一道巨大的伤口,数万条生命瞬间沉埋,带给了华夏民族锥心的痛楚。

临危受命到灾区最需要你的地方去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13日深夜,朱一梦和分局其他12名特警队员临危受命,连夜赶往震区中心汶川。没有豪气冲天的壮语,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出发的那晚,父亲朱伟飞也来不及多嘱咐什么,只对他说了一句:“儿子,到灾区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吧,这一刻你要做个男子汉!”

其实儿子要走老朱很心疼,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了唐山强震后满目苍夷的一幕幕,如今时隔三十多年,老朱想起依然触目惊心,对于磨难、危险和悲怆他有发言权,但是看到临行时的儿子,眼神是如此的勇敢坚毅,他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未曾像现在这样深切地体会到了儿子的心情。所以,老朱打心眼儿里支持儿子,他觉得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做如此有意义的事更让人欣喜的了。

父爱如山一封家书遥寄报国期望

那一夜,老朱望着儿子的照片彻夜难眠,感慨万千。32年前的情景,和今天是何其相似。1976年7月28日,当时还是人民子弟兵的他从凌晨4点的那次地动山摇中清醒过来后,也是一样,义无反顾、二话没说就踏上了去唐山的征程。回想自己这个“80后”儿子,动画片、巧克力伴随一路的成长轨迹,夹杂着焦虑、担忧、挂念、期许、感慨、欣慰和骄傲,老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是生平第一次给儿子写信,由于灾区通讯不畅,这也成了一封没能寄出的信。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对我们这一辈的人来说,真的要我当面对你表达一个父亲的关怀,多多少少还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只好借助这封信,写出我对你的关爱与期望。知道你收不到,也只好等你回来再看了……这次你到灾区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我很期待你的表现,现在应该是你报效父母、为国尽忠的时候了……”殷殷嘱托流于字里行间,沉甸甸的父爱跃然纸上。

子承父业儿子没有让您失望

在一次单位领导慰问赴川特警家属的会面中,大家知道了老朱的经历,也知道了信的事。很快,被深深感动的人们把老朱的那封没法寄出的信,择要编辑成手机短信发到了小朱的手机上。

而此时,特警队员小朱和分局其他12名队员已被编入上海特警140人的先遣队,正在向受灾严重的汶川县漩口、水磨、三江、紫坪急行进发。那里水电不通,通讯信号更是没有。队伍一路搜救受灾群众,从废墟中救出落难群众300余人。5月17日中午,胡锦涛总书记在汶川视察灾情时,亲切慰问了在水磨镇执行搜救任务的赴川抗震救灾特警队员,小朱就在其中。当胡锦涛总书记与队员们一一握手,并对队员的英勇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时,小朱和队员们深受鼓舞。

其实,在与落石、余震一路相伴的急行军途中,背着100斤重的救灾物资,无论是紧张的抢救、转移群众;还是深夜露宿在寒冷的野外;抑或是由于高强度的行军双脚被磨破,鲜血与袜子粘在一起,每迈一步都钻心地痛,他都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但是,20日先遣队回到都江堰,小朱打开手机读到了父亲的来信,却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奋战在灾区的特警战友们,争相传看着这封意义非同寻常的信,也感受到了肩上无尚荣耀的责任。

想到父亲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时,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而他与战友们是用何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苦;想到出发前晚,局长姚志荣要求队员们“全心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作出应有贡献,为国争光、为公安争光”的临战动员;想到全局两千多名民警正坚守岗位,加倍努力,以实际行动支援着前方一线战友,小朱再也难抑澎湃心潮,给父亲回了这样一个短信“请你们放心,儿子不会让你们失望,正如你们所听到、看到的,为国尽忠我不会退缩,我会勇敢地去战斗!因为我是您的儿子,一名光荣的特警队员!”

盼你凯旋

这些天,媒体都在全力以赴报道抗震救灾前线的一切,老朱家的电视机频道也至始至终没有调开过,看到巴山蜀水的秀丽山川如今已是千疮百孔的残垣断壁,看到一个个生命在脆弱与顽强间抗争,老朱热泪盈眶了好几回。老朱一家看灾区新闻,除了希望能随时关注汶川灾情以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那就是父亲盼望着能突然从电视上看到儿子的样子,已经半个月没能看到儿子了,不知他是不是瘦了、黑了、更坚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