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是“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的143年华诞。
143年前,“江南”诞生,中国民族工业之火由此点燃,中国工人阶级也由此萌生。143年来,“江南”建造船只逾千艘,创造中国工业史上逾百个“第一”。
就在6月3日,江南造船厂正式告别故土乔迁长兴岛。经过3年时间的紧张建设,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提前全面竣工,宣告国内最大最先进造船基地诞生在长江入海口。
百年船厂上岛重生
长兴岛,依长江、濒东海,面积80平方公里,具有59公里长年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是一块造船宝地。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就位于长兴岛的东南端,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60公顷,使用岸线3.8公里,建造4个船坞,形成年生产能力450万载重吨。
上海市民或许记得,从江边码头到闵行吴泾这一黄浦江段,多年前曾是万吨巨轮停靠的密集区,因为这里有“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其实,兴于黄浦江的江南造船厂如今又受限于黄浦江,因水深有限加之江上大桥又成巨轮进出门槛,百年造船“旗舰”至今只能承建10万吨以下船舶。因此,江南造船厂抓住乔迁长兴岛机遇,再建了一个“新江南”:在短短的不到3年时间里,长兴岛上一片荒芜的滩涂已经变成热火朝天的船坞和车间;长兴造船基地已承接造船订单100余艘共计1400多万载重吨,合同交船期排至2011年。
中船集团总经理陈小津昨天自豪地表示,3年来,建设人员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短、项目繁多的情况下,克服边设计、边调整、边施工以及交通、生活、材料运输不便等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造船基地和产品覆盖最全的海军舰船总装基地,创造了世界船厂建设史上的奇迹。
搬迁提升造船水准
随着世界造船业重心向亚洲转移,处于长江口的上海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一度是申城发展象征的巨轮和船厂,时下正逐渐远离上海市民的视野,但是申城的造船实力却离世界级水平更近了。
据介绍,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采用分三条生产线运行的设计和建设思路,每条生产线呈“U”字型布局,确保从材料码头进料,到切割加工、分段制造、涂装、总装、船坞搭载,最后到码头舾装,依次向前推进,不走回头路。基地共建设大型造船坞4座,配备7台600吨以上龙门吊;其中最大的一个船坞长580米、宽120米,面积大约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可以说是船坞中的“巨无霸”。这些超前的设计,将来可以满足建造超大型油船、散货轮、集装箱船、LNG船等的需要。
实际上,从黄浦江边移到东海之滨,从申城腹地转往市郊海岛,上海造船业在长江入海口高昂“龙头”,一个个国内造船界难关正不断攻克。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已经成功制造出国内第一艘LNG船,摘取世界造船业皇冠上一颗明珠;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将上海造大船纪录提高到30万吨级;“新江南”今后将有条件攻克豪华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造船难关……申城船厂驶出黄浦江后,今后将为更多有世界级水平的上海造巨轮远涉重洋奠定根基。
海洋产业大有可为
伴随着“从江边到海边、从陆上到岛上”的战略大转移,巨轮秀的天然展台由黄浦江转为长江口,离江靠海使更多上海造巨轮驶向五大洲四大洋。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始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上海市将发挥现有造船企业的能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水上承载装置、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全集成生产钻井储存平台等,形成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
在日前举行的相关会议上,有关方面透露,上海将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构筑起以产学研一体创新体系为支撑,以集科研、开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总承包企业为主体的海洋装备产业体系,力争使上海成为中国深海油气装备开发的创新引领基地。在产学研机制上,探讨风险基金模式发展海洋装备;在现行的政策基础上,完善首台业绩产业化后续跟进措施的不足等,加大科研的公共投入。
相关阅读:东方网《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长兴岛建我国最大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