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由水利部负责论证研究的《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下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记者日前从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这份《规划》从河势控制、深水航道治理、淡水资源条件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整治开发目标,总投资将逾500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师大河口海岸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吉余教授指出,《规划》实施,标志着长江口治理“大局将定”。
通航运:航道水深将提高到12.5米
长江口扼守中国“含金量”最高的一条黄金水道,但即便连年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状况仍不尽如人意。目前,积十年之功,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槽的深水航道水深终于从最初的负7米提高到了负10米,但其它航道仍然饱受泥沙淤积之苦:譬如南港南槽航道部分水深仅6米左右,北港航道部分航槽的水深仅6.5米,北支局部航道水深甚至已不足2米……
“航道条件的不稳定,根源在于长江口南北支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建华指出。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长江口河势多年来自然摆动的最好描述。长江口的泥沙问题非常复杂。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曾经这样感慨,长江口数万流量的河流动力和每天两次的潮汐作用,每秒钟都有大量泥沙淤积,是正常通航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
要把长江口真正打造成航运通途,首要任务就是稳定河势。马建华指出,《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如南支的徐六泾节点及白茆沙河段整治工程、南北港分流口整治工程、南北港整治工程以及深水航道的治理工程等等。《规划》实施后,长江口的航道水深将最终提高到12.5米。届时,不仅5万吨级船舶可以全天候进入长江口,10万吨轮船也可以乘潮通航。
抗咸潮:尽可能减轻北支咸潮倒灌南支
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不断恶化,是近年来长江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咸潮入侵。马建华说,上海及江苏有关市的水源地主要在南支河段,而南支咸潮入侵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身南支咸潮的上溯,二是咸潮进入北支后倒灌再进入南支,后者是影响南支水源地的主要因素。
目前,北支的入海流量,长期徘徊在长江入海总流量的1/20以下。由于入海流量过低、流速过慢,在涨潮时,腥咸的海水便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进而倒灌南支。2007年初,长江口的咸潮来势之凶猛,达到了近十年之最,上海市水库取水口盐度最高时超标5倍多。
马建华指出,在解决咸潮入侵问题上,《规划》最后确定的方案是近期通过束窄北支中下段的河宽,减少北支的纳潮量,并削弱北支潮波的变形过度状况,以尽可能减轻北支咸潮倒灌南支。还有就是安排在南支岸边或洲滩建设平原水库改善水资源利用条件。“平原水库均有一定的调蓄容积,采用避咸蓄淡的方式运行。例如,上海正在规划建设的青草沙水库,其设计避咸期达68天,可以进一步减少咸潮影响,确保上海的供水安全。”
保湿地:2020年的滩涂资源要与1998年的一致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日前提供的数据显示,与1987年相比,东滩湿地面积已减少20%。
湿地的不断萎缩,是长江口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矛盾日益凸现的写照。马建华说,本次《规划》根据长江口的自然演变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按照实现动态平衡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湿地保护与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
动态平衡主要包含三个内涵:首先是数量的平衡,《规划》要求实现规划水平年(2020年)开发利用后的剩余滩涂资源与基准年(1998年)的滩涂资源基本一致,就是实现滩涂资源数量的平衡。其次是结构的平衡。不同的滩涂,其生态环境价值也不同。《规划》中滩涂开发利用时相当部分是把高滩开发利用了,那么湿地的结构可能失去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划》考虑了人工促淤的措施。到规划水平年的时候,经过人工促淤123.6万亩,又可以形成新的高滩,从而实现滩涂资源的结构平衡。
第三是生态环境价值的平衡。对目前已有滩涂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主管部门已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重要湿地,比如崇明东滩、九段沙等作为湿地生态保护区,将严格禁止开发利用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价值平衡。
水利部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徐建益说,当初欧洲人以大马哈鱼回游到莱茵河作为莱茵河生态恢复的标志。这份《规划》也提出,将“开展以重要指示生物鱼类为代表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估方法及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作为近期的重大问题研究之一。
相关链接
长江口:上起江苏常熟徐六泾,下迄长江入海口的河口50号灯标,全长约182公里,河段平面呈扇形。自徐六泾以下,崇明岛将长江分为南支和北支,其中南支由长兴、横沙两岛分为南港和北港。随后,南港再由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形成长江口三级分流、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