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宝山农田经营“嬗变记”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3

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郊结合部的农田出现了一些尴尬现象:本地青壮年农民大多不愿意再种田,他们纷纷进厂打工或靠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兼职农民、农村老人和外来农户成了种田的主角,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农业低水平经营、食品安全难保证、田间违章搭建多等问题。

但记者却欣喜地发现,这两年,宝山区的农田经营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不仅把一批批流失的本地农民吸引回来,通过种田获得多重报酬,同时还建成了一座座生态高效的规模化农场,一方面为市民打造出了休闲度假的新去处,另一方面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旧有面貌,并提高了农业土地上的综合产出。

政府舍得投入、敢于创新,促成了宝山区农田的“嬗变”。

44个农场“召唤”农业工人

几年前,宝山农民弃田而去,现在他们却纷纷回归了。宝山月浦镇聚源桥村村支书老尹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成立了水稻种植面积在400多亩的规模化农场,吸纳了19位村里富余劳动力做农业工人,一年运作下来,其他在外面打零工或是在家打麻将的村民都被吸引了过来,他们天天“缠”着村支书要求也进农场就业。

由“放弃种田”到“回归农场”,大多农民心里都有一本很清楚的账。以前,他们种植三五亩粮食,辛苦一年下来,最终只能赚得个口粮,而把田地“抛”给外来农户种植,不仅落得轻松,还能获得每亩一年三五百元的流转费,此外有空再出去打打零工还能再有一笔或多或少的收入,要是进厂打工更能获得每月1000多元报酬。因此,不少农民即使在家闲着,也不愿继续种没什么赚头的辛苦田。

但现在不一样了。聚源桥村二组的薄阿姨说,家里不种田后,自己一直在外打零工,每天收入2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400元—500元报酬就不错了;但去年,村里组织成立了农场,自己就回来当了一名农场工人,结果土地流转费和工资双双涨了,每亩土地一年流转费涨到了800元,自己每月工资也增加到了1000多元,而且还是在家门口干着熟悉的农活,自己甭提多高兴了。正是看到了薄阿姨他们的好待遇,村里的其他富余劳动力也动心了:做一名农场工人,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据了解,聚源桥村的农场是属于村集体经济,农场的400多亩土地都是农民自愿流转而来,农场负责人也是村里聘请的颇有经营头脑的村民金林发。这些土地原本不是都租给了外来农户了吗?老金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出的流转费比外来农户的更高,同时农场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几十个就业岗位,每月能提供1000多元收入,这些比较优势自然使农民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外来农户就自动退出了。而且,这个农场属于村集体所有,今后有了盈余还可以给村民们分红。

但是,既然农民认为搞农业没赚头,为什么农场还愿意出高价“租”种农民土地,同时给农民较高的打工报酬呢?宝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陆贤华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政府财政进行了一系列补贴“托底”,大幅度降低了农场的经营成本:对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场,区镇两级财政给予每亩流转费补贴500元,人均劳动力承担25亩以上种植面积的给予每人每月500元工资补贴;对于从事蔬菜生产的农场,则由区镇两级财政给予每亩流转费补贴800元,人均劳动力承担5亩以上种植面积的给予每人每月800元工资补贴。去年一年,区镇两级财政为此共投入了近1000万元。

补贴托底调动了农场经营的积极性。据悉,到目前为止,宝山区已出现了粮食、蔬菜等规模化农场44家,覆盖农田面积3.1万亩,其中粮田实现了100%规模经营。目前,所有农场共吸纳了1500多名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岗就业。

大型农机“驰骋”所有粮田

将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还明显提高了农业经营水平。

聚源桥村集体农场负责人老金告诉记者,眼下农场里的水稻即将收割了,估计今年的产量要比去年更高;而在今年上半年,农场夏熟的麦子收成达到了每亩320公斤,比往年提高了100多公斤。同时,相比于原来农民一家一户种植,农场实行整齐划一的“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的专业化生产,还可以大大降低各项生产成本。

有了规模化农场,农业技术更容易生根开花了。据介绍,以前农民只种三五亩土地,亩产效益增加不会带来大的增收,因此他们对于新技术的热情也并不高。但现在不一样了,农场经营数百亩田地,亩产效益提高100多元就能带来数万元的增收,他们十分渴望技术人员的指导。为满足农场需求,现在宝山区农委、镇农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派22名科技人员进驻到各家农场。今年3月以来,全区还对所有农场的工人进行了专题培训,使他们的种植观念能跟上现代生产的脚步。

在硬件上,政府部门还花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近年来,区镇两级财政还拨出专款1009万元,对罗泾、罗店、顾村等3个镇18个村的8000多亩耕地实现了综合改造,达到了土地平整,路沟渠配套。这些基础设施的跟进,将大大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连片的规模化农田,也为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扫除了障碍。据了解,近两年来,宝山已投入1400多万元,为农场配置了350台农业机械,其中粮食生产甚至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00%的机械插秧。聚源桥村集体农场负责人老金说,原来村里的农机具大多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现在农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需要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大型农机具。但是,一台大型拖拉机4.2万元的售价,就让刚成立的村级农场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政府部门又伸出了援手,为每台大型农机具提供50%的补贴,现在村里已经有了5台现代化拖拉机,同时还为周围好几个村提供机械化服务。

机械化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种田效率和产量。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实行大型插秧机插秧,其一天的工作量能抵得上50个插秧能手的工作量,而且机械插秧一般要比人工插秧提高亩产量10%左右。

政府鼓励发展规模农场,吸引了许多新型人才的进入,为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带来希望。聚源桥村的新净蔬菜农场负责人葛文是一名大学生,目前他在宝山的蔬菜基地已有160多亩。葛文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竞争较少的高端蔬菜,他的产品包括菜心、西兰花等,都只供宾馆、酒店,附加值较高。农场还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前阶段,上海接连不断的暴雨天气让绿叶菜告急,但新净蔬菜农场却基本未受影响。“因为我们掌握了全天候工厂化育苗,所以可以把天气对农业的影响降低不少。”葛文自豪地说。

生态农庄“款待”都市游客

记者曾经去过一些外来农户聚集的近郊农田。走进去,只见每家田头都搭建了几个小型茅草棚,菜农们干活在田里,全家吃住也在田里,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等随意堆放。这不仅影响农田面貌,还会带来不少安全隐患,比如电线拉到田里很容易出现意外。大量外来农户聚居农田,也给治安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宝山把田地集中到规模农场手里,也连带实现了新农村面貌的大变样。据了解,几年前宝山区的外来农户数量也十分惊人,169个村中曾有外来务农人员2万多人,在农田中违章搭建的房屋就达到近5000间。现在,外来农户已基本全部撤退,田间违章建筑也逐渐消失。同时,政府部门围绕规模化农场提升农田生产设施,比如每个农场的道路、沟渠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农场边还建设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农业综合服务站。原来被分散切割的农田,开始变得整齐而漂亮了。

现在,走进宝山各个村镇,整洁卫生的村容、焕然一新的河道、方便通达的公路让人不由得赞叹。据了解,近年来,宝山区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行垃圾定点投放和定向处理,使得农村生活垃圾的外运率达到了100%。同时,各类农村厕所、独立垃圾箱房等卫生设施相继建成,并配有一批专门的农村保洁队伍。到今年上半年,宝山全区又完成了200多条河道的整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宝山区还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覆盖,公交线路也即将实现“村村通”。

不少规模农场还变身为美丽的风情农庄,吸引一批又一批市民前来休闲度假。宝山区已小有名气的东方假日田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如今每到节假日,沪上家长都爱带着孩子前往这个农庄,那里既有着连片的各种作物生产区,还精心打造一个个特色观光区,让孩子们领略农业的奇特。比如,在南瓜观光大棚里,就可以看到正在生长的五颜六色的南瓜,大的要几个人合抱,小的则可以摆放在掌心里,孩子们还可提前在南瓜上刻上自己喜爱的文字和图案,到了收获季节,农场会直接帮他们把南瓜寄到家里。此外,人们还可以近距离欣赏形状各异的西葫芦、浑圆饱满的五谷杂粮、苍翠欲滴的各种蔬菜等。最近,东方假日田园还推出了“田园农夫节”,邀请市民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采收芋艿、红薯、芦粟等作物,反响十分热烈。

有关专家指出,宝山紧挨着中心城区,符合上海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带的规划概念,打造休闲农庄不仅可以美化农村环境,更可以在服务市民的过程中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