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惊雷,瓜就“砰”地震碎了,咬一口,香甜又清爽……老上海或许对浦东三林崩瓜还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这一特产经过“抢救”又将面世了。同样的,让许多人挂念的松江鲈鱼,目前也在努力游回故土。
三林崩瓜和松江鲈鱼,是上海地方特色品种的典型代表。记者发现,虽然市郊有些特色农作物品种已经消失,但有些品种离开的脚步却明显放慢了,更有些品种甚至已经开始“回归”。这是因为,科技人员目前正在尽全力“抢救”它们,而有关方面也在保护、发掘并准备再次激活其生命力。也许过不了多久,沪郊不少特色品种就将重回市民生活,并打响品牌、做大一个个产业。
喜:浦东三宝重现沪上
何为“浦东三宝”?上了年纪的市民应该不会忘记,它们就是凌桥茭白、张江红菱和三林崩瓜。
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管理署副署长杜华平告诉记者,三林崩瓜,也叫三林塘雪瓤瓜。它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早在清朝就有种植,由于皮薄籽红、肉多汁甜,曾在上世纪30年代扬名江南。而且,过去种三林崩瓜很有讲究,肥料只用猪粪、豆饼,而且猪粪要翻出来晒两天才能用,化肥是绝对禁止的。虽然三林崩瓜的名气很响,但产量低,种子退化也快,上世纪70年代就绝迹了。
而凌桥茭白,则是个头白胖,肉质细嫩,因茭白头上有一鲜明的红点,也叫凌桥一点红茭白。上世纪60年代,浦东北部凌桥地区曾大面积种植,可随着年代流逝,也渐渐淡出市场。
相比之下,个大、肉嫩、味甜的张江红菱成名更早,清朝咸丰年间就已远近闻名。可惜,它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已消失了。
消失的浦东三宝,让许多农业工作者耿耿于怀。杜华平说:“以三林崩瓜为例,失去它这个品种,就等于失去了一个基因库,代价无法估量。”近年,当地有关方面发现,恢复、开发三林塘崩瓜,已经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很多市民也有了这样的消费需求。于是,人们计划,要将它打造成浦东农业产业化的拳头产品,使之成为世博会的上海本地珍品瓜果。
如何“找”回三宝?去年,浦东启动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后,便从无锡、安徽等地引进种苗试验种植凌桥茭白和张江红菱,并一举获得成功。在去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浦东今年又在高桥、曹路和川沙建立了总面积为530余亩的3个茭白生产基地,在川沙、张江、唐镇、曹路建立了总面积为158亩的4个红菱生产基地。
有人问:从外地引进种苗,培育出来的农产品还能打“老字号”招牌吗?对此,杜华平解释,农作物的生长与种植方法,以及土地、水质等外部条件密切相关。就拿三林崩瓜来说,科技人员通过对它的传统种质资源的实地考察,历史文献与资料分析,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育种方式等措施,对遴选出具有传统种质资源特点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现在的崩瓜不仅具备原有的特性,而且口味还会更好。
“外来和尚”念的经到底好不好,最终还是由市场说了算。据统计,高桥凌桥茭白基地种植的凌桥“一点红”茭白,自今年7月20日采茭上市,至9月20日2个月的采茭期内,每亩上市茭白4000斤,每亩产值5000元,扣除租田、肥料、农药等成本,亩净效益在3000元左右。而张江红菱也不含糊,自9月初开始上市销售以来,平均每斤的价格都在3元以上。据种植户反映,今年每亩红菱的产量可达1200斤,产值将达3600元。由于种植红菱的直接成本较低,栽培管理简单,每亩的净效益将相当可观。
相比之下,三林崩瓜仿佛在故意吊市民的胃口。细问之下,原来,崩瓜对土地和种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它的恢复种植就比较困难。如今三林地区基本上找不到农田,更别提适宜崩瓜生长的水旱轮作的土地了。杜华平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在临空出口农业园区选了一块100亩左右的地,相关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如果协调顺利的话,今年底就有望开工建设。”
“让‘老字号’农产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一定要赋予它们新的内涵。”杜华平告诉记者,“凌桥一点红茭白”已向工商部门提交商标注册申请,而三林崩瓜,则在种植基地规划中更加入了观赏、采摘、品尝等农家乐项目”。
忧:松江鲈鱼再次游离故土
“如果没有今年上半年的那次意外,我们当初的那1万尾松江鲈鱼人工繁殖鱼苗也就顺利放进了养殖场,按照它正常的生长周期,现在应该大多数都达到了食用规格,市民也就有机会品尝到这种濒危名鱼的美味了。”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连德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
潘连德所说的意外,是指他和他的学生在松江水产良种场的养殖场遇到的严重池塘漏水事故。更令他郁闷的是,漏水还是从池塘底漏出去的,想堵住似乎很难。
潘连德告诉记者,松江鲈鱼是一种很“娇气”的鱼,对水环境很挑剔,需要生活在水循环系统内。在池塘发生漏水后,就要每天进行补水。如此一来,就让养殖场里的水和普通河道里的水没什么区别了。池塘里的鲈鱼苗会面临全部死亡的危险。
据了解,为了保住这一濒危的江南名鱼,近年上海有关专家积极开展人工育苗、养殖技术研究。由于松江鲈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照规定,其人工繁殖子二代才可食用。于是,科研人员把人工培育出的子一代作为亲本繁育子二代,批量收获了可食用的人工繁殖下一代鱼苗。今年上半年,潘教授已经开始探索大批量人工养殖技术,而且已经成功在望。
潘教授表示,松江鲈鱼的“娇气”,除了对水质要求高外,对饵料也是相当的“讲究”。饵料也必须是鲜活的河虾和小鱼,而且在不同生长阶段,它们对饵料的大小有着不同的喜好,需要专门在过滤池中养殖亲虾,让其自行繁殖,然后每天人工捞取小虾、小鱼投喂。一旦技术控制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到这些鱼儿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漏水事件发生后,潘连德只能和他的学生将那些鱼苗重新带回实验室。可实验室的水体环境毕竟是有限的,随着鱼儿的一天天长大,鱼苗的死亡数字也在不断增加。
如今再回忆那段苦涩的日子,潘连德依然十分痛心:“我也非常想救那批鱼苗,可我在上海实在找不到能够放养他们的地方了。更糟糕的是,后来又碰上我们学校搬迁的事,这样一来,我连实验室都没有了。最后,我只能联系浙江宁波的一位朋友,将剩下的1000尾鱼苗寄养在那里。可心里总不是滋味,松江鲈鱼的根毕竟是在上海。”
潘连德告诉记者,按照原先的计划,待那1万尾投放成功后,他的课题组将继续积累松江鲈鱼人工繁殖、鱼苗培育、商品鱼集约化养殖等技术,从而为松江鲈鱼走上全人工养殖产业化之路作好准备。“现在,这些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了。”
留住那些地方特色品种
记者发现,郊区其他不少地方也已瞄准特色品种,准备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品牌化。
崇明:正抓紧规划编制特色农副产品种质资源保护规划,大力推广特色农副产品的应用与种养,加快实施特色农副产品原产地保护战略。目前,该县已申请对崇明中华绒螯蟹、崇明水仙花等农副产品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宝山:多年前,宝山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开始对杨行黄瓜进行改良研究,8年后新的杂交一代黄瓜诞生,它比传统的杨行黄瓜水分多、肉头厚、柄段不苦、吃口香脆,在生长过程中,抗病能力也显著增强,因此改名宝杨黄瓜。宝杨黄瓜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用此瓜制作的“黄瓜霜”对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症有奇效。
保护这些地方品种,意义有多大?市农科院生物基因中心主任罗利军表示,在推动农业生产的众多因素中,品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质、高产和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生物品种的原始材料,谁掌握了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上海进行过3次有一定规模的品种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共收集鉴定地方品种资源988份,挖掘抢救了濒临灭绝的罗汉菜、香粳稻等一些珍贵资源,为今天选育出“8优161”、“寒优湘晴”、“闵优128”等优质水稻品种,“矮抗青”青菜系列、新长征杂交番茄系列、宝杨黄瓜系列等优质蔬菜品种,“上海白猪”、“黄羽肉鸡”、“伊利莎”曾祖代鸡种等国内知名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利军还特别指出,种质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对科技支撑的依赖性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政府和直接职能部门。他认为,入世后,一方面国外许多优良品种将不断涌入我国,与国产新品种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国外一些育种公司获取我国独有的优异珍稀种质资源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立法、申请专利等多种形式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