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按照“6+2”模式对街道党政内设机构进行重新设置,自从2015年以来,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精神,伴随着体制的变革,街道党工委的工作重心与重点发生了改变。借助这一体制改革的契机,街道党工委准确把握领导核心的定位,通过加强对社区党委、行政党组的领导,集聚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出一种“党建引领、政府推进、五区联动、依法治理”的社区共治格局。
构建开放式党建结构
依托社区党建“1+2”体制,五角场街道党工委突破党建工作的党内循环,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一个基于组织开放、决策过程开放和动员机制开放的党建格局,从而为引领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两委三会四议”社区民主协商机制是近年来五角场街道在公共事务议事规则上的一个重要探索,该街道也由此成为该机制在杨浦区的先行试点地区。对于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三性”重大事项、重要决策,由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组成的“两委”提议,社区党建工作会议(区域化党建联盟街道分会扩大会议)商议,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审议,社区代表会议评议,从而建立起一种“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提议、商议、审议、评议机制链。“两委三会四议”机制的运作,初步解决了社区公共事务“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的问题,提高了街道党工委统筹落实社区发展重大决策和社区建设规划、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水平。与此同时,党工委以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有机型“熟人社区”为目标,打造公益、文化、创业、企业、青年、睦邻等六大熟人社区,初步构建了“开放包容、互信认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睦邻家园。
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社区党委积极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实践性、操作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探索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有效途径。例如,按照街道党工委的授权,社区党委切实加强了对社区委员会的政治引领和政策引导,对社区委员会下设的原社区管理等五个专业委员会进行调整,设立新的创新创业、社区文化、社区宜居、社区公益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由社区内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区域单位领导担任,并加强对各专业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建立和强化小而精、小而专的议事协商机制,引导相关主体,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民主协商。
同样,行政党组也实行重心下降、资源下沉、权力下放,通过整合社区行政资源,不断加强行政党组的指挥机制、协调机制、考评机制建设,加强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的条块关系。无论是探索建立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提名制度,还是加强流程再造、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以及通过加强考核监督、提高行政执行力,相较于过去,在社区建设与治理上,行政党组的作用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探索融合式党建模式
近年来,商区繁荣、园区活跃,白领与创客集聚,作为上海著名的城市副中心,五角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五角场街道党工委探索在商区、园区等建立融党建、群建于一体的街区式、社区式党建群建基层服务站,着力打造党组织、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和工作平台。
2016年初,创智天地(大学路)融合式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1+3+X”组织架构。所谓“1”,即指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核心,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开展片区交互式的党建、群建、社建统合化服务;所谓“3”,即主要包括片区所在的区域化党建联盟分会成员单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公有制企业、枢纽型社会组织;所谓“X”,主要包括社区自组织、兴趣达人、项目带头人等其他主体,通过发挥草根领袖的作用,更有效地对接创客、白领的需要。
服务站切实抓住了年轻人的特点,通过开展“互联网+”服务,建设开放性、服务型的基层服务站线上互动交流平台,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逐步形成网上“熟人社区”。与此同时,服务站还推广党员义工服务、创智益家门、邻里节、万达“五一”劳模宣传周、公益市集等服务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区域化党建、社区共治、居民自治格局中。
从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登记等党务类咨询,社会保险、社会组织登记等行政类咨询,到工会维权服务、创业服务,基层服务站发挥了就地服务的独特作用。不仅如此,服务站还引入了颜值管理、演讲训练营等俱乐部,不断提升楼宇白领等的综合素质,深受广大白领的欢迎。与此同时,为了助力党群组织成长,服务站还发动更多单位党组织创先争优,发动更多园区企业工会争创星级工会,并吸引优秀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助力个人成长。在服务白领的过程中,服务站还积极传播社会公益文化,深化利益共识,强化利益协调,不断创设片区合作公益项目,打造出广场公益、随手公益、社区公益三类公益项目,实现了就地公益。
一“少”一“多”带来的改变
“社区党建办的工作人员要少少的,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人员要多多的。”一见到记者,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吕晓钧就向记者道出“一号课题”精神贯彻以来街道所产生的变化。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为了对接上级各个部门,社区党建办相对于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而言,人员较多,如今,随着市委“一号课题”精神的落地,街道党工委围绕着社区党建与居民自治工作,着力加强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将这一中心打造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外窗口。体制变革后,如今的五角场街道社区党建办的工作人员只有4人,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达到16人,这一“少”与“多”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党工委力图让社区内的多元力量与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力量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最终服务于广大居民群众。
为了促进党建工作的专业化,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进行了划分,共分成四个板块:一是以解决需求问题为导向,建立项目功能部、党建项目部,通过项目化的形式去落实;二是专门成立由企业协调组和社区协调组所组成的协调部,通过经常深入企业、居民区,了解他们的需求;三是通过党建民主协商,发挥党建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上级部门的精神贯彻下去;四是通过第三方力量,对党建工作的实效进行评估,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就拿评估这一板块来说,所有项目的实施,街道纪工委都有明确的要求,并通过由社工代表和大学教授所组成的第三方评估团队去进行。整个评估过程又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党建项目运作前的评审→正式评审→跟踪了解情况→一年后的评估(包括群众满意度测评)→总结性的比武,并让好项目进行集中展示。此举目的即是发挥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培养草根领袖。评估方法的实施,使得党工委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广大居民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项目。刚开始,许多项目进展得并不顺利,后来,评估团队沉下去,对一个个项目进行现场指导,而在此过程中,社区党建办的人员基本上是“回避”、不干预,但不干预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党工委在流程管控、制度审核上牢牢把好关。在这里,体制内的力量如同土壤,可以培育种子,通过体制外的力量去生产,最后形成合力,开花结果。
正是由于“一号课题”精神的落地,五角场街道才有了这一“少”一“多”,而这一“少”一“多”为街道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局面。吕晓钧说:“通过街道体制改革,党的工作得以更加明确,党建工作也得以进一步,并在社区治理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可以说,如今在我们街道,想干事的人不仅有了平台,更有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