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地下非机动车库不仅变得更安全,而且更智能了,得到了居民的普遍好评。”日前,殷行街道国和二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强高兴地说。
包括国和二村第一居委会的这个车库在内,去年,殷行街道共有63个老旧非机动车库(棚)实现“华丽变身”。在这喜人的变化背后,是殷行探索“街道引导、居民自治、市场运作、法治保障”工作机制,以较少的公共财政撬动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带资改造,居民代表与法治专员全程参与,按下老旧车库(棚)智能化改造“加速键”。
据悉,自2018年起,街道计划三年内完成辖区190余个非机动车库(棚)智能化改造,让辖区更多居民得实惠。
为何改?老旧车库(棚)隐患重重
殷行街道辖区住宅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期建造的非机动车库(棚)均“超长服役”,存在着种种管理难题。
去年,殷行街道在开展“大调研”的过程中,累计排摸出辖区86个自然小区中共有非机动车库(棚)193个,这些车库(棚)多数由物业公司管理,聘请专人负责车库的保安保洁工作,向车主收取停车费用。街道平安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非机动车库(棚)主要存在这几个突出问题:车库内物品丢失、车辆被盗事件屡见不鲜;消防安全隐患重重,私拉电线、车库住人、违规摆放液化气钢瓶等现象屡禁不绝;管理混乱、容量不足、环境脏乱差,导致车主与居委会、物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居民及小区的安全,非机动车库(棚)智能化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改不改?探索民生工作实施新模式
殷行街道根据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新建或改造车库(棚)立足于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安装门禁、消防喷淋、视频监控探头等安全设施的同时,实现智能化提升管理。街道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不同小区可用场地情况,经测算,每个车库(棚)改造及相关设备费用投资约10万元至15万元不等,全部老旧车库(棚)改造投资预算累计近3000万元。”
民生项目实施迫在眉睫,但巨额的改造资金从何而来?据介绍,殷行街道实施“街道引导、居民自治、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的改造新模式,探索多方合作新机制,由街道设立较低占比的财政引导资金,以“小投入”杠杆撬动“大资金”,引入企业资本进行整体智慧管理升级,居民自治代表全程参与决策,并通过多方协商,以合同形式约定后续管理及所有权属变更方式,预先防范后续管理纠纷。
怎么改?搭平台突破改造“瓶颈”
确定改造模式后,殷行街道干部结合“大调研”工作,深入社区实地走访,在充分掌握193个非机动车库(棚)所在位置、面积、内部构造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出具备改造条件的车库(棚)150余个。其后,搭建由居委会、房办、物业、业委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共同商讨智能车库(棚)项目改造运行、收费等相关情况。
智能车库(棚)改造的初衷立足于民生改善,机制上也有较大突破和创新,但要推进实施仍需破除部分阻力。最初,有居民为图方便、省小钱,表示不愿将非机动车停入车库(棚);还有居民误以为改造车库(棚)就是为了涨价,不支持改造。而部分物业则认为,智能车库(棚)改造后会打破原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实施后将减少非机动车停车费收入,原本居住在车库(棚)内的保安、保洁人员需要另行安置,故对改造工作心存顾虑。
针对这些问题,殷行街道通过居委会、业委会做了大量解释工作,说明老旧车库(棚)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向居民和物业介绍新车库(棚)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和分配去向。同时,通过仔细考察,街道还提供了有建造和管理资质的企业名单,供各小区居民自主选择,降低居民自行寻找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此外,街道主动对接一批物业保安、保洁人员,通过安排其它岗位、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为物业企业分流减负。
先改哪?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让居民对智能车库(棚)有更为直观的了解,殷行街道在矛盾相对较少、物业相对配合的国和片开展先行试点。去年4月,街道第一个智能非机动车库在国和二村建成使用,居民只需刷一下门禁卡,就可随时出入;门开后,沿着坡道向下走,通道内窗明几净,墙壁两侧悬挂着安全标语及传统文化装饰画;进入地下室,整齐有序的停放区域、全覆盖的监控探头、智能感温的悬挂贮压式干粉灭火装置、线路规整的智能充电桩……整个车库秩序井然、安全整洁。
车库(棚)的智能化运行,有赖于管理企业强大的后台支持。企业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智能车库(棚)点位的即时变化都会显示在企业开发的APP上,如车库(棚)的充电器、门禁等发生故障,APP会第一时间报警,我们会立刻派人上门维修。”借助高科技手段,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可以同时管理70多个智能车库(棚),极大节省了资金和人力投入。
智能车库投入运营后,殷行街道组织各小区的居民代表前往参观,“车库24小时运营,电动自行车月租费降低到25元,智能充电4小时仅收费1元,不仅比过去更安全整洁,价格也更加实惠。”现场体验后,居民们纷纷“点赞”。
国和二村的智能车库打消了部分居民、居委会、物业的顾虑。最终,国和片整个片区12个车库(棚)在2个月内全部改造完成。
怎么管?法律托底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国和二村智能车库改造的“坚强后盾”也为社区大面积推行车库(棚)改造提供了有益经验,那就是——法治力量的参与。原来,在改造之初,尽管化解了来自居民、物业的阻力,但街道选择的创新工作机制能否有效地持续下去,仍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多年前居民区实施的楼道防盗门工程,还存在管理责任、义务不明晰而导致的后续维修保养难的问题。如何在车库改造中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进一步明确业主、物业、企业等参与改造的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经过街道平安办、司法所、居委会联合商讨,决定邀请国和二村法治专员俞志明参与车库改造合同的讨论、起草,为项目实施砌上“防火墙”。此后,俞志明前后共参加大小会议4次,走访社区与居民开展交流,就车库及设备维护等问题给出了专业意见。经过三次合同修改,他拟订了以业主大会、企业、物业三方为主体的智能非机动车库改造管理合同,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为项目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根据相关合同约定内容,改造车库前五年,企业带资负责项目建设运营,通过收取停车费和充电费收回成本,街道给予少量财政资金补贴。后五年,企业、业委会按照合同约定共享收益。十年后,车库内的智能充电设备所有权全部归业委会所有,企业则在同等条件下享有提供维修维护服务的优先权。
“智能车库的改建难点在于车库建筑与智能设备的维护责任,物业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俞志明表示,用合同的形式将各方的责任、义务固定下来,避免今后在维修、维护上出现“扯皮”现象,这其实是个多方得益的结果。
有了法治保障作为后盾,非机动车库(棚)智能改造项目复制推广的速度越来越快。据介绍,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殷行已完成63个非机动车库(棚)的改造。
下一步,殷行街道将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今明两年尽早实现社区非机动车库(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目标。同时,加快“街道引导、居民自治、市场运作、法治保障”模式在社区治理方方面面的复制推广,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