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由宝山而得名,宝山因宝钢而扬名”,依托宝钢集团丰富的钢材资源和繁忙的钢铁交易,在上海宝山区,钢铁服务业和围绕钢铁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有数据显示,在目前上海的6000多家钢铁服务企业中,有2870家钢铁服务企业、86家钢材配送中心、45家大型钢材仓库和14家大型钢材交易市场、7家钢铁电子交易网分布于宝山区域内,而且全国钢材交易量的五分之一是在上海完成的,而上海交易量的70%是在宝山完成的。依托钢铁这一“硬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宝山区域内迅速积聚,其形成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在日前举办的2008上海宝山投资推介会上,上海国际水岸工程总部基地、凯迪集团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户宝山,总投资达43亿元;东芝电梯、蒂森克虏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也同时落户,这将进一步扩大宝山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完善钢铁服务业的产业链条。
得天独厚的优势
钢铁服务业和围绕钢铁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在宝山区迅速集聚,源于宝山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于宝钢的发展,冶金延伸业在宝山区域迅速集聚,2006年,冶金延伸业在宝山实现销售产值291亿元。
基于港口的便利,钢材市场应运而生,1990年12月,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建立;2007年,上海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建立,月浦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也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标志着这一区域的钢贸业正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方向转型,成为全国钢贸业的龙头。
随着钢铁服务业的充分集聚,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加快,这也促进了钢铁服务业的进一步集聚。由宝钢研究院统领,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及其信息研究为基本内容的研发基地,其技术水准跨入了全球冶金技术发展前沿;中国五矿钢铁、中国中钢集团以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西重所)等企业和研究所,已经或即将入驻宝山并在钢铁及其相关服务产业领域一展身手……
这一系列科研院所的进驻,为钢铁服务业在宝山区域升级换代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也成为宝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保障。
广阔天地中的新作为
宝山区区长斯福民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积聚,宝山区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合作开发、改造转型等途径,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如耗能污染大户上海铁合金厂停产后,偌大的厂区腾了出来,这里正在打造集技术交易、科技研发、综合展示于一体的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紧临共和新路高架呼玛路下匝道及轨道交通1号线的棉花仓库,原本利用率不高,宝山区与纺织控股集团一起,把其改建为全新上海智力产业园,总占地784亩,投资达6亿元,将形成集研发中心、科研办公、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目前,钢铁服务业和围绕钢铁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在四个核心行业上形成了规模效应:一是钢铁服务业,目前钢铁贸易、钢铁配送、钢材加工和钢铁交易等服务与市场不断壮大,越来越强地凸显宝山作为全国钢铁服务业的市场核心和功能核心的地位;二是物流服务业,依托宝山港口服务业和钢铁服务业,宝山区域内仓储优势资源,形成了以钢铁、制造业等生产性物流服务业为主,以消费物流、城市物流为辅的集聚格局;三是港口服务业,结合宝山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升级,以江海铁联运为主要突破口,形成了港口装卸、物流集运、货代等港口服务企业和行业集聚格局;四是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节能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项目,形成了以节能环保技术中的应用推广、信息发布、技术研究、展览等工作为核心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五是科技研发服务业。宝山区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上海国际研发总部基地,将集聚国内外数十家一流企业研发中心。
评论:多管齐下促持续发展
宝山区是上海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县。亦城亦郊的区位特点、临江傍海的交通条件以及以上海宝钢为龙头的国内精品钢产业基地,促成了宝山区民营经济围绕宝钢形成生产、交易、物流及简单加工功能的企业群,形成了完整的钢铁产业链。
事实上,国内钢铁产业中存在生产环节集中度高、流通过程集中度低的特点。当经济和投资增长受到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时,钢铁市场行情、价格就有较大的起落。这对信息来源单一、资金实力有限、行业位势较弱的中小钢贸企业而言,其环境适应性优势不一定体现,其抗风险能力弱的缺陷就极易暴露。那么,民营钢贸服务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基于何处?
从产品(经营内容、品种)、市场(销售方式策略)、技术(信息手段与电子商务)和制度(产权与管理体制)上看,过去10多年间,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创新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今后产业环境变迁和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些方面的局部创革很难保证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目的及其功效。管理创新要从更完整的角度思考探索。
适合钢铁产业发展环境的钢贸企业的营运模式的创新、调整或重构,将成为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适应环境多变、行情波动和价格竞争的态势,可靠的供应商与稳定的客户群是钢贸服务企业必须构建的战略性关系,要以此为主线设计营运模式框架,辅以产品、市场、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
同时,营运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与资金的成本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市场耐受能力和财务周转效率,除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收付资金的时间差,若在其他融通渠道、资金成本和风险上找到比目前大多数同行更有效的方式,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都能提升,从而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
此外,在钢铁贸易、物流、简单加工以及信息等商务服务功能上,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负债水平和成本构成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强调“点对点”、“门对门”的个性化营销服务机制,将有助于企业的持续营运和发展。(评论作者系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