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探新路——“四个确保”周年述评之一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1

去年岁末,为应对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复杂多变、各种困难不期而至的严峻挑战,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工作有序进行”。

一年中,在“四个确保”的指导下,全市干部群众直面挑战,敢创敢试,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上海整体经济复苏回升,社会平稳发展。从今天起,本报发表“四个确保”周年系列述评,回望这一年间上海在应对危机时的创新有为,在转型调整时的克难奋进,在改善民生时的执著坚定,在维护和谐时的智慧进取。

上海,是一个例外

因金融危机不断减少国际航班的英国航空公司,决意从下月起把上海飞往伦敦的航班增至每周六班,其远东区总经理麦英翔如是感慨。

英航的眼光没有错。遭遇28年来最早冬天的上海,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舞台上炙手可热———“大虹桥”规划揭幕,迪士尼项目获批,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落户……

速度也在提升:第三季度,上海GDP同比增长9.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了0.9个百分点。一年间,在经济复苏回升的速度上,上海远远超过了预计。

其实,一年前处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上海,并不是例外。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下降”一词一直与上海经济如影随形。即使到今年年中,5.6%的GDP增速,还在全国殿后。上海遭遇了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从寰球同此凉热,到逐步走出危机,成为外界眼中的例外———所有的一切,发生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确保”的一年中。顶着金融危机的风暴前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转型之路。”

如果试着为这一年间的变化描绘一条“上海路径”,几大关键词必不可少,那就是:面对危机要有底气与士气,破解危机要有改革与创新,转化危机要有理性与智慧。

微笑背后是士气

这一年上海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一条清晰的“微笑曲线”。

曲线的谷底,是今年第一季度上海GDP同比增长3.1%。之后,这条曲线慢慢上扬,就像这座城市老百姓的心情。

“上海慢了。”年初,国内一家媒体形容:“它曾经的辉煌一如上海之子刘翔所拥有的;在新的征途上,它的处境亦如起跑线上的刘翔。”

上海,面对危机的“高栏”,踟蹰还是跨越?

“应该说上海的经济面临着考验。是不是要准备过冬了?我只能说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俞正声去年年底在东方网向网友吐露心声。这一句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上海面对危机的紧迫感;细细品读,更有着一份迎难而上的底气。

困难是巨大的。但最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决策和作为。而上海的“战法”,就是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市长韩正坦言,即使没有遇到金融危机,处在“十字路口”的上海经济也必须转型,希望通过克服金融危机来加速上海经济的转型,而转型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清醒、一份智慧、一颗信心,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确保”。而回望这一年上海走过的路,那一条“微笑曲线”背后,勇于担当、永不言败正是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蕴、最充沛的动力。

这一路上,上海党员干部面对困难始终斗志昂扬。

在浦东,上下为保增长而进入了“战时状态”,抓项目落地,抓资金到位,抓建设开工,抓竣工验收;在宝山,项目梳理中发现投资总额逾14亿元的12个项目用地尚未获批,马上召开协调会,审批时限压缩到天、精确到小时。

这一路上,不畏艰辛、敢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越发鲜明。

2009年初,振华港机公司召开座谈会,总裁管彤贤语出惊人:“都说全球海运进入寒冬,可我们不怕。

每年都要拿世界第一,让世人看看‘中国制造’的本事!”

这一路上,城市中充满积极进取的士气。

“金融危机不相信眼泪,我们要自信自强。”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焊接工袁招娣,在金融危机时除了自身刻苦钻研技术,还带了7位徒弟练好内功。

面对“高栏”,上海选择了奋力跨越。面对困难,就是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一座有历史、有积淀、有魅力的城市,由此展现出最动人心魄的精神内涵。

变化背后是变革

英特尔走了,但又回来了。

今年2月,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美国英特尔公司突然宣布:关闭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5个多月后,撤资关厂工作仍在进行,由英特尔和意法半导体公司共同投资的一家公司,却出资3000多万美元,新设了创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一个告别,一个新生,见证了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漂亮转身。“出走”成都,是由于加工业通常流向低成本地区;对沪再投资,是因为把上海视为最主要的研发基地。

转型艰巨。不仅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也要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落后产能,今年被上海列入淘汰计划的就达700项左右。今年11月4日,“2009中国国际节能环保论坛”在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举行。这一国内首个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前身即昔日的耗能污染大户上海铁合金厂,粉尘污染曾占上海总量的二百分之一。

上海经济中点点滴滴的亮色,就这样随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全面推进而渐渐蓄积。今年5月底,上海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九大重点领域;7月初,上海推出14条措施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9月底,昔日以高新技术制造业闻名的漕河泾开发区,其现代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11.3%攀升至31.5%。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还在追逐更高层次的变革。国务院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南汇并入浦东新区一举扩大全国综改试验区先试先行空间,都给身处求变关键时期的上海注入了蓬勃动力。

这一年来,上海已经和正在发生很多变化。变化背后,正是改革的思路和开放的胸怀———越处危机之时,就越要以改革创新带动发展,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更好地相结合。

危机背后是契机

今年11月12日,网上世博会正式上线,全世界的网民可畅游三维园区。国际展览局对此的评价是一句话“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这一天同时确认,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

一年前,很多人感慨这场危机来得太不是时候。危机时刻,会不会影响2010年世博会筹办?

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机遇。这个机遇,不仅属于上海,更属于中国与世界。

上海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办好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上海想方设法放大“世博效应”。不仅没有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而且,上海也视世博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摇篮,力促结构转型。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危机背后总是潜藏着机遇。如果说,举办世博会是抵抗金融危机的机遇,那么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征程中,这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也可以视为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上海这样思考,也在这样实践。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但同时也给上海转型带来了紧迫感与推动力。这场危机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化解危机也是个系统工程。为此,上海分别从世博会、“四个中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南汇并入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和迪士尼项目等六个方面着手,结构转型的方向十分明确。

全球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若沿袭传统发展模式,那就是“危”。但若主动求变发展方式,就很可能是最大的“机”。

眼下,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但对于还在路上的上海而言,从一年奋发实践中获得这样的思悟,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