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垃圾分类“四大难关” 这个居民区有妙招

来源: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0/06/09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1

距离上海市垃圾分类实施,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四平路街道各居民区上下一心,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渐渐成为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居民区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攻克?鞍山八村的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难题一:“定时定点”怎么才能让居民配合?

应对:疏堵结合“定”人心

鞍山八村是80年代的老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之前,小区出入口及各个角落都放置了一定数量的临时垃圾投放点,想让居民们一下子改掉多年的习惯,无疑是困难重重。为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定时定点投放理念,鞍山八村居委会以疏导为主,约谈为辅,带领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手册,提前一个多月进行了无间断、见缝插针式的宣传工作。

在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居民并非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只是怕麻烦的心态还是占了上风。为让居民有一些“仪式感”,在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后,鞍山八村居委会举办了“撤桶并点”仪式,就此,鞍山八村正式撤桶,启动垃圾分类工作。

在解决了垃圾分类的“定点”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定时”。垃圾分类要求居民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之间完成垃圾的投放。这引起了个别居民的不理解,他们提出是否可以在规定时间外开设临时的垃圾投放点。而鞍山八村给出的答案是,不开先例。“每个人都是从不习惯到习惯,先例一旦开了,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无数次。”鞍山八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志诚这样说道。鞍山八村高密度宣传,真“硬气”管理之下,顺利推进“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居民配合度达100%。

难题二:如何让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

应对:长效机制落实到“人”

硬件上,四平路街道全面改造和美化了垃圾厢房,规范了垃圾分类引导标识。软件上,鞍山八村在四平路街道垃圾分类指导员考勤表的基础上,还个性化定制了垃圾分类巡查机制、垃圾分类巡查记录表,以及志愿者联席会议制度,这些落实到“人”的制度都为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自治基础。

鞍山八村居委会扎实推进制度落实,通过“日查”“月考”“季评”的形式,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培养垃圾分类“主人翁”意识。“湿垃圾除袋后手比较脏,要是有洗手的地方就好了”“晚上分垃圾没有照明设备,看不清楚”等问题,都是居民在联席会上提出的。鞍山八村居委会及时落实回应,在街道的支持下,为四个垃圾房配备了便携式洗手水桶,并提供毛巾擦手,还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为居民提供了人性化的分类条件。

难题三:投放时间过后谁来负责分类?

应对:巡逻员随时“补位”

在很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中,都面临有居民在垃圾房开放时间之外,随意乱扔垃圾的问题。对此,鞍山八村采用“线下+线上”监管模式,要求社区垃圾分类巡逻员随时“补位”。

巡逻员负责在小区内随时巡游“收”垃圾,接替垃圾分类志愿者下班后的工作。一旦发现没分类和散落的垃圾,他们及时拍好照片,进行分拣回收,保证垃圾不落地。同时,垃圾分类联席会成员共同监管小区散装垃圾情况,线上追溯违规行为、线下发放整改告知书,督促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难题四:如何让志愿者发挥最大作用?

应对:“教育”“考核”两手抓

实施垃圾分类,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很重要。鞍山八村居委会针对老小区的“熟人社区”特点,以居委会为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坚持岗位,二次分拣。两个小时的投放垃圾时间并不能兼顾到每一袋垃圾,因此要求垃圾分类指导员与志愿者们,在投放时间结束后再次进行二次分拣,确保垃圾分类无误。二是及时处理,现场教学。号召社区老党员身体力行,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认真检查每一位居民手中的垃圾袋,遇上不正确的情况,现场破袋重新归类,再将其投到对应的垃圾桶里。让乱扔垃圾的居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反省和改正才是意义所在。

同时,每月对小区4个垃圾房进行星级评比,优秀是“五角星”,一般是“三角形”,较差是“打叉”,从而促进志愿者与保洁员之间,志愿者与指导员之间,志愿者与巡逻员之间彼此协作,打好“配合战”,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齐头并进、同步落实。

在鞍山八村居委会的微信工作群中,一项任务下达后,满屏幕都是志愿者们的“收到”。及时提出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是做好社区工作的一大关键。“垃圾分类并不是只有每天的七点到九点,十八点到二十点。它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我很感谢鞍山八村的志愿者们和每一位居民的配合,他们才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

城市创文是一个长期保持文明的过程,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如此。鞍山八村只是四平路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一道缩影,在街道的大力推进之下,每一位居民都是垃圾分类的“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