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鱼水情深 ——聆听解放军老兵的红色记忆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6/8/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2

(记者 高箐)

在庆祝***建军89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走访虹口区军干二所,聆听***老兵的红色记忆。弱冠之年,他们远离故土,毅然从军,在前线、在后方、在孤岛上耕耘青春,或英勇战斗、或守卫一方。他们为民所爱戴,受恩于百姓,更施惠于人民,军民惺惺相惜宛若一家人!那些年的鱼水之情,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山村里的好壮士

“我们被***军队一路追赶,最后转移至崮山区,分散开来躲进村子里,老百姓把我们带进山洞,给我们提供吃穿,掩护了我们整整一个多月,”回忆起胶东战役,85岁的杨殿廷老干部依然记忆犹新。他曾是一名海军卫生兵,参加过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8场战役。

1947年的胶东战役,***遣重兵攻打胶东半岛,***严阵以待。昆嵛山山脚下的崮头集村里,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参军。“我们村西头的韩书发就是其中一个,那年他22岁,身材高大威猛。”韩书发的同村老乡、军干二所军休干部丛培文告诉记者。

他清晰地记得,参军那天,韩书发胸挂大红花,在锣鼓声中离开了崮头集村,离开了新婚几个月的妻子。临行前,他拉着妻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妻子也告诉他:“到部队听首长的话,多杀敌人,当心身体,注意安全。”两人含着泪,难舍难分。

由于给地主做过长工,韩书发对剥削和压迫深恶痛绝。到部队后,他积极参加训练,虚心向老兵请教。半年多时间,已能熟练地使用配枪——“三八大盖”,练就了一身好本事。

在一次攻打莱阳城的战斗中,韩书发上好刺刀,跳出战壕与敌人搏斗,接连捅死三个敌人后,被敌人打中要害,壮烈牺牲,年仅23岁。妻子听闻噩耗,看着襁褓中初生的女儿嚎啕大哭,险些晕厥……在部队和村民的帮助下,韩书发的遗孀渐渐走出阴霾,她与村妇救会人员一道做军鞋、烘烧饼,送交八路军战士。战士们也总在战斗间隙,帮她种地、锄草、收割。“大家都把韩书发的女儿视为己出,在生活上对她照料有加,并一直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丛培文说,军民心连着心,一起闹革命。在铜墙铁壁面前,敌人最终只能尝到失败。

孤岛上的鱼水情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硝烟渐已远去,而军民的鱼水情深还在传承,那些动人的故事常伴常新。

厉仁杖是一名军休干部。1966年,他从军校雷达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象山服役,那年他23岁。在他的记忆里,自己驻防的小岛总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住着不到20户渔民。岛上生活艰苦,所有的生活物资和装备都要依靠登陆艇从28海里远的陆地运输过来。“登陆艇一到,通讯员就挑着两筐报纸、杂志和信件从船上下来,大家会一拥而上,在箩筐里寻找家人的信件。”厉仁杖说,有时候对亲友的牵挂比物质匮乏更难熬。

每年夏天,台风都会光顾小岛,一来就是好几天,要等风浪完全停了,登陆艇才会再来。“一天傍晚,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突然跑到我和史军医的面前,‘厉叔叔,我奶奶病了好几天了,下不了床。爸爸打渔还没回来,我害怕!’说着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仔细一看,是渔民张奶奶的孙女。我听罢立即跟着她回家。”

那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湿漉漉的地上,不规则地放着几只盆子,在接从房顶上漏下来的雨水,浓重的霉腥味弥漫在整个小屋。这样的房子怎么能住人啊?

厉仁杖点亮了煤油灯,看到躺在床上的张奶奶。与我同行的史军医摸摸她的额头,又搭了搭脉,发现病人正在发高烧,立刻给张奶奶打针吃药。炊事班的老宋还给她送来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有所好转的张奶奶拉着战士们的手连声道谢,“谢谢你们救了我,***是好人、是亲人啊。”

20天后,在全岛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张奶奶家一座崭新的小屋建成了。厉仁杖还给小屋写了一副对联:“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