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洁静)
当你站在陆家嘴金融中心,仰望世界第2高楼上海中心的时候,内心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疑问:那么高的楼,在大风天气里为什么不会晃动?其实,这是虹口科技智库的一项技术发明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总结交流会上,该项技术的发明者——上海材料研究所被评为了“上海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其同时获得表彰的还有上海市珍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
世界首创技术助力超级工程
建站3年以来,上海材料研究所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4000万元,与院士专家团队签订合作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被成功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超级工程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据专家介绍,如果6级及以上大风连续吹10秒钟以上,超高层大楼里面的人就会感觉到明显晃动。为此,许多超高层建筑都装有调谐质量阻尼器,削减晃动。但上海中心大厦安装的抗风装置却十分特别,是世界首创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
上海材料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位于上海中心大厦125层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由吊索、质量块、阻尼系统、主体结构保护系统等4部分组成。其质量块重达10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质量块。“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它与主体结构的共振,能削减大楼晃动。”据悉,这种新型阻尼器在使用后,抗风性能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台风经过上海时,虽然阻尼器本身的移位达到了±800mm,但站在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一丝晃动。
现在,上海材料研究所还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一起打造了“调谐质量阻尼器科普长廊”,通过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演绎阻尼器的原理、展示阻尼器之美、诠释世界阻尼器的应用历史,希望有更多人能通过这个爱上科学。“智库”不单是为发展服务,也为科普服务。
建立机制提升“智库”能级
从2011年上海中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建成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目前,本区已成立了1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集聚了15名院士、98位专家。在近6年的时间里,院士专家们与企业一起开展战略咨询、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为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提升区域内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成效,去年7月至9月间,区科协对2015年底前建站的1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含服务中心)逐一进行面对面交流,重点了解企业在制度建设、资金保障、团队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现状,梳理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建站后运营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研中发现,本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虽然已从注重面上推进与数量扩张的第一阶段,逐渐进入到内涵与质量“双”提升的新阶段,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制约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区科协正视不足,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推荐发现、培育储备、跟踪服务、评估评价”四项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工作站建设和发展,切实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已批准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要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不能一评定终身,对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绩效不明显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应及时予以调整和“摘牌”。
据悉,作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2017年,区科协将紧扣群团改革总体目标,进一步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构建本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