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里弄简称“弄堂”,弄堂曾是上海人主要的居住方式,在历史的沉淀下成为一种上海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更加舒适和环保,如今留下的弄堂已然不多,但仍是老上海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今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北外滩街道各居民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在充分保护上海特色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弄堂居住人员复杂、外在环境混乱、硬件设施不足的现实情况,逐渐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和垃圾分类有机结合的道路,找到了破译弄堂垃圾分类密码的五把“钥匙”。
榜样引领,消分类意识淡薄之患
在北外滩街道的弄堂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她)们是各居委在普通居民中精心培养的垃圾分类榜样人物,每天在弄堂里做着垃圾分类宣传的“排头兵”和垃圾分类扎根的“投递员”。塘沽路308弄的李大叔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弄堂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之后,乐于助人的李大叔经过多次宣传、培训的历练后,成长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不仅自己有事无事去垃圾桶旁转一转、捡一捡,发现有乱丢垃圾的“钉子户”总是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直到“拨乱反正”。他的这种模范行为带动了大家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大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笑笑说:其实我们志愿者也没做什么大事,就是比你们多了一点责任心而已,如果大家都能多一点责任心,垃圾分类一定能做好,在社区中还有许多像李大叔一样兢兢业业的志愿者。
勤策勤力,分混投乱丢难治之忧
霍山路258弄是一个老旧的公共垃圾箱房,覆盖了2-3个周边居委的弄堂居民和沿街小商铺业主,一直处于脱管状态,居民长期养成不良的混投习惯,“轻松”一丢,“美丽”弧线就算完成,长此以往,箱房内干湿垃圾混装十分严重,成为弄堂垃圾分类的一个难题,街道分减联办组织相关居委进行联合商议,促成居委间建立共同管理平台,树立互信互助意识,保持鞍不离马的工作干劲,在垃圾箱房旁进行不间断的接力值守,强化对顽固和老赖居民的教育和监督,确保分类点位的管理水平“在线”不掉链,最终使公共垃圾箱房的管理逐渐走向正轨,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
机动处置,缓投放点位不足之急
东余杭路1051弄的垃圾箱房设置于弄堂内外,由于弄堂公共面积十分“紧张”,垃圾箱房建造只能“小巧”,加上紧邻菜市场,垃圾投放量巨大,造成湿垃圾满溢情况频发,箱房的纯净度受到极大威胁,街道分减联办审时度势,会同东虹保洁公司以增加每日清运频次来减少垃圾箱房的垃圾堆积量,同时要求保洁公司根据各居委提供的满溢信息,第一时间开启清运模式,经过近一个月无缝对接的联合工作,成功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垃圾分类环境,有效解除了满溢的警报,同时为规划长期合理的清运打下良好基础。
双管齐下,破厨余垃圾扰民之困
乍浦路344弄位于远近闻名的“乍浦路美食街”的中段,周边美食店众多,食客们通宵达旦过足了嘴瘾,但是店铺深更半夜扔垃圾却是给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常常为此发生“口水战”,导致该点位垃圾分类检测总是亮“红灯”,居委工作人员也是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为了分担该弄堂居民区垃圾点位超负荷的工作量,街道分减联办多次与清运公司沟通交流,加深合作,督导清运公司增加专业清运人员对店铺进行定时上门的收运工作,减少垃圾流入居民区,同时限制店铺垃圾投放时间,杜绝店铺延时偷倒行为。此举有效扭转了居民区垃圾分类落后的被动局面,不仅居民们都拍手叫好,分类点位检测一路亮着的“红灯”也顺畅变“绿灯”。
统筹规划,解保持常态化管理之难
五指有长短,居民区各垃圾分类点位覆盖的居民特点、地理位置以及承受的垃圾吞吐量也有高低,必须要统筹规划才能让弄堂分类点的这些“指头”实现长期有效的“操作”起来。昆山花园路、百官街、浦西公寓、西街和瑞泰里等居民区域,集合了弄堂和历保的建筑,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如何把垃圾分类工作的阶段性战果长期保持,街道分减联办综合考虑,率先在居民区落实定时定点投放为主、误时投放为辅的工作思路,各点位取长补短,统筹协调,顺利有效的让片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齿轮”永久的运转起来。
弄堂大多是年逾古稀的老房子,有些甚至还是跨世纪的见证者,在遇到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时往往出现“守旧”的羁绊,北外滩街道灵活的使用五条通关密码,“外敷内服”,成功的打开了弄堂垃圾分类问题的层层封锁,把“时尚”的春风吹入弄堂里,“时尚”的理念融进传统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