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兜好社区排摸网底,守牢居民健康之门,杨浦区于大年初一凌晨紧急征用宾馆,临时改建成集中医学观察点。当天集中医学观察点就迎来了第一批留观人员,他们之中有外出旅游滞留外地的重点地区人员,有来沪就诊、探亲的重点地区人员,有经过重点地区返沪的人员,有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人员等,为了共同抗击疫情,大家居住在集中医学观察点这个“临时之家”。
为了保障留观人员的医疗服务、健康监测等需求,中心早就召集骨干医护人员组成“家医团队”入驻观察点。这个家医团队可不一般,功能全面、能力超群、高手如云,被称为“全能家医团队”,是普通家医团队的“豪华升级版”。
寻医问药时,他们是“健康卫士”。
留观人员中不少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一直服药,但因疫情影响无法就医拿药。张文静医生发挥全科专业特长,认真检查体征,细心询问病情,配药取药送药全程“一条龙服务”,并细心地在药盒上标好服药时间及药量。
急救转运时,他们是“护航战士”。
在医学观察点,有来自武汉的一家三口,因外出旅游无法返程滞留上海,8岁的孩子在留观期间突然出现发烧咳嗽,沈艳护士立即上报并陪同孩子到新华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结果显示肺部阴影病灶,顷刻间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间停止了,各科专家连夜会诊,凌晨三点决定让孩子住院治疗。在这期间,沈艳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跑前跑后挂号、检查、缴费,一直忙到凌晨四点,孩子入院之后,她才返回医学观察点。后经核酸检测排除了新冠肺炎,沈艳才长舒一口气。2周医学观察期很快过完了,临走时孩子爸爸特意写了一封信以感谢家医团队细心周到的服务,希望有一天能脱下口罩再来上海。
疑案追踪时,他们是“福尔摩斯”。
在医学观察点,所有留观人员均需密切观察14天才能解除隔离。因此,不断有人解除隔离,又有新人入驻观察点开始隔离。对每一位新入住人员,都需要登记基本信息、询问流行病学史。一位来自五角场街道的密切接触者入驻观察点,传送来的健康信息显示姓名与入驻人员姓名不符。这引起了孙靖靖护士的注意,为做好信息保密并查找事情缘由,上演了一场人人都是“福尔摩斯”的侦破大戏,经过一遍遍询问、核实、推测,最后发现这两个名字均为同一人,一个是曾用名,一个是现用名。
抑郁焦虑时,他们是“心灵捕手”。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迅猛增长的确诊、疑似病例数,周围人的歧视、排斥和谴责,这些都给留观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局限,更加剧了心中的焦虑、恐慌,经常出现晚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白天情绪激动心情烦躁,这一切,都被匡晓雯医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天早晚,一根电话线、一通通“话聊”架起匡晓雯与留观人员精神交流的桥梁,一句普通的关心、一个及时的提醒、一份深情的嘱托,让留观人员慢慢放下心理包袱,逐步适应这个“临时之家”。
遇到困难时,他们是“爱心天使”。
每一年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就是生日。马昱宸小朋友隔离的14天内恰逢生日,每年生日,他爸爸妈妈都会想尽办法给他一个惊喜,今年因疫情影响,商场停业、饭店关门,心心念念的生日惊喜即将成为梦幻泡影。黄瑛护士,从每晚的“话聊”中无意间得知宸宸要过生日的消息后,便想尽办法给他买了一个七彩蛋糕。当天,她们通过微信视频给宸宸唱生日歌,送上美好祝愿。宸宸如花般笑脸点亮了生活的单调,也带走了疫情之下的恐怖和焦虑。
查缺补漏时,他们是“火眼金睛”。
医学观察点是在大年初一短短7个小时内紧急由宾馆临时改建而成,医疗分区、物资配备、人员协调、转运流程等各个环节都初具雏形,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万敏医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和警觉性。在医学观察点医疗保障期间,凌晨5点多他闻到一股烟味后即刻引起警觉,叮嘱其他医疗队员迅速全副武装、分头行动,一边排查疑点,一边安抚留观人员情绪、避免混乱。遇到危险处,他挺身而出“这里危险,你们先走,我断后”,简短而有力的“命令”,让人感动不已。
医学观察点可能只是留观人员的“临时之家”,但是爱不临时、关心永在。不管何人何时入驻这里,我们的“全能家医团队”都始终坚守为民服务初心,践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抗疫誓言,守一方阵地,护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