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个嵌入上海市中心黄金商圈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自4月9日重新对外开放后,这里迎来了一位十分抗拒“集体活动”的老人——95岁的李尊书阿婆。在护理员口中,这是一位喜欢走来走去,一点儿都“坐不定”的阿婆。没想到的是,一个月过后,李阿婆却成了这里参与活动最积极的几位老人之一。原来,李阿婆十分欣赏这里一位会唱戏的谢阿婆,自打成了她的“死忠粉”后,每天雷打不动来这里报到。
自5月9日零时起,上海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沪上养老机构也纷纷参照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出台的最新指引,进一步放开此前针对新入住老人、新进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规定。
此外,最新指引还明确,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原则上全面恢复运营,开展堂吃服务的,应引导老年人分时段、分散就座用餐;养老机构向所有入住老年人家属开放探视服务,对无法离开生活区的老人,家属可在做好消毒、登记及防护措施后进入生活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以及老年活动室、睦邻点等可采取规划开放区域、控制人员密度等方式开展服务。
错峰入托、分区用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是上海在探索“大城养老”路径时力推的一种模式。如今,越来越多老人习惯早上入托、晚上回家,在“一碗汤距离”内享受包括助餐、洗浴在内的多种便利养老服务。
外滩街道,在一片繁华商圈背后,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来自该街道的数据显示,辖区内老年人口近3800人,老龄化程度超44%。运营一年多的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精准切中了周边老人们的痛点需求,十分受欢迎。尤其是这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吸引了不少老人每天来报到。早在因疫情原因“闭门”的日子里,护理员吴芳芳便一直被相熟的老人们追问,“这里何时才能重开?”。
4月9日,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重新向老人们开放。83岁的王志华阿婆说,“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说说话了!”。她告诉记者,在周边的老旧小区里,有许多像她一样的独居老人。疫情期间,老人们既不敢出门,社区活动室也不开放,心里“闷”了许多事,只想一吐为快。
外滩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高文俊告诉记者,虽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重新恢复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放松管控。为保证日间照料中心内的“入托老人”保持安全距离,他们采取“错峰入托”的方式。“有些老人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来,有些老人则是周二、周四、周六来。”通过这一方式,他们确保每天入托老人保持在6至8位。
除入托老人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午餐堂吃服务。“其实许多老人也并不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来,他们大多会约上自己的熟人过来聊聊天。” 高文俊说,为确保安全,他们还为社区老人、入托老人划定了专门的用餐区域,两个群体互不打扰,也最大限度避免交叉传染的风险。
家属探视服务进一步放开,分时分流确保防控不放松
同样是社区养老探索,位于静安区万航渡路上的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正在试水一种集“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于一体的养老模式。受益于该模式,虽然老人们住进了机构,却依旧与亲属保持着亲密互动。
疫情发生之前,89岁的杨瑜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大女儿侯萍。“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我都会来陪我妈妈,这里的老人们都认得我。” 侯萍说,疫情发生之后,养老院管控变得严格起来,自己也无法入院陪伴母亲,只能通过视频探望等方式与其联系。不过,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听力下降是常事。杨阿婆的听力也不好,隔屏探望总不如见面来得直接。
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调整为三级后,市民政局出台的最新指引明确了进一步放开家属探望。据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运营方负责人张婕介绍,该院目前采取分时分流的方式定点安排老年人家属进行探视。上午9点至11点,开放给无法离开生活区的老人家属,在做好防疫措施后,准许他们进入老人生活区域(为了确保老人的安全,采取预约制安排确保每个房间不超过2位家属)。下午2点至4点,开放活力老人家属探视。虽然家属探望进一步放开,但该有的防控措施却丝毫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