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垃圾分类的长效常态化机制探索,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每天早晨,沈觉新都会左手拎一带干垃圾、右手拎一袋湿垃圾出门,走到不远处的村民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扔垃圾。作为嘉定区嘉定新城(马陆镇)北管村余家村民组组长,“定时定点”早已成为沈觉新的生活习惯。“除了这个村民组,我们的吴家角村民组、西南宅村民组和一个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小区也已实现定时定点投放,今年还要在其他两个村民组推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告诉记者。
这是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近来,上海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成效显著。再过一个多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就将满一周年。将来如何巩固工作成效,让垃圾分类进一步精细化、体系化?全国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如何“更好”?“一声令下”还不够
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推行垃圾分类,难度不小。不少全国人大代表谈到,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已有不少亮点、克服了很多难处,但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
“居民区楼下有一堆装修垃圾,堆了两个多月还没有清走。”2019年8月29日,这条来自上海石泉一村的居民投诉,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的关注。“我刚到普陀工作时就抓过这个问题,交办了两个部门牵头研究,解决情况不理想。这让我感到,仅靠‘一声令下’远远不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两三年里,曹立强常走进社区调研,摸清实情、梳理问题、研究对策,发现这一难题多集中在装修频次高、装修垃圾多的老旧住宅小区。而且,装修垃圾清运是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和环节较多,“清运难”的背后是职责不清、联动不多、动力不足等机制和责任问题。去年,普陀区专门研究制订了《普陀区住宅小区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清运管理办法(试行)》,还掀起一场针对装修垃圾的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行政部门要勇于打破壁垒。‘块’(街道镇)的干部要敢于牵头,‘条’(委办局)的干部工作要在‘块’中呈现。”曹立强建议,解决装修垃圾清运问题,业主、物业、企业等各方要明确职责,科学设置临时堆放点并规划清运流程。
全国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告诉记者,城区“二元结构”是黄浦区最鲜明的区情实际,也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截至去年年底,全区仍有约5.5万户待改造无卫生设施家庭。与高楼大厦比邻相望的许多老旧小区居住密度高、基础设施陈旧,周边还散布着不少小餐饮单位和中小市场,是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最困难的区域。”
深入调研后杲云发现,老式弄堂普遍空间狭小,缺乏设置大容量垃圾箱房的条件,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总量与居民区实际产生垃圾数量差距明显。以二级以下旧里集中的南京东路街道为例,居民户数与垃圾箱房数量之比高达500:1(普通商品房小区一般为200:1),许多设施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且,旧里住户普遍居住面积紧张,有的居民家中“连转个身都困难”,确实缺少放置分类垃圾桶的空间。
“为此,我们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针对老城厢区域实际,专门设计并投放不占固定位置、推着就能走的移动垃圾箱房,提高空间使用率的同时破解了垃圾清运车辆无法开进狭窄弄堂的问题。”杲云说。目前,黄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格局基本成型,95%的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93%以上的居住区实现了定时定点投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小巷总理”朱国萍说,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得更到位,可以让老传统和新科技互相配合。“社区推动垃圾分类,重要的是做人心的工作,从而实现培养思想认识、培养行为习惯。居民区干部挨家挨户‘跑断腿、磨破嘴’,这是老传统。虹桥街道是上海第一个在街镇一级实际开展‘一网统管’垃圾分类场景运用的街道,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可以做到垃圾分类问题的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管控,还将无线单机摄像头安装在箱房区域,实时发现不正确的投放行为,这是新科技。”
如何“更精”?提升末端处置能力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一桩,实则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反映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目前,上海已有了首个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在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显示屏上,一颗蓝色“心脏”划分成13个区域,27个红点散落其中。监控员用鼠标点击红点,红点所代表小区的垃圾分类档案便映入眼帘,包括未整改的问题。这些信息也会出现在居民区物业经理的手机上,一旦抽检发现问题,系统会不断推送短信直到整改完成。
如何进一步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告诉记者,关键是看垃圾收运以后的末端处置环节是否精细。“如果末端利用体系依然是粗放式的话,那么前端的收集、运输环节再精细,效果也不佳。”
寿子琪表示,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目的,是把各类垃圾用最有效、最经济、最环保、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置。末端处置的精细化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全流程的精细化程度。“今后要加强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做到能用则用、能回收则回收,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与水平。”
杲云告诉记者,要做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就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浦区鼓励各街道、居民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南京东路街道召开各类协商会、现场会,推动单位楼宇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外滩街道瑞福小区引进湿垃圾无水排放处理设备,试行源头分类、源头处置的模式;老西门街道创造性提出“桶长”工作机制,各级桶长定期巡查检查。“我们还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垃圾分类精细化赋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城市执法、市场监管、网格管理等平台数据以及社会信息,建立全程分类可追溯信息化系统。”
沈彪告诉记者,北管村在选择哪些村组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哪些村组暂时不推广时,是有现实考虑的:“推广定时定点要考虑地区实际。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我们已经推广的三个村民组都比较小、人数也比较少,每个村民组都不超过30户,其他村民组都采用源头分类收集模式。”随着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村里对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能力的提升,今年北管村将对蔡家村民组、石驳岸村民组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形式。这两个村民组各有近100户,为了让村民少跑路,村里决定将两个村民组各分成南区、中区、北区,各区域内设立两个投放点,共6个投放点。投放点覆盖的农户可精确到门牌号,确保每个投放点的垃圾投放量基本均衡。
如何“更长”?需撬动市场机制
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垃圾分类的长效常态化机制探索,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建议,将落实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分解在“十四五”规划及以后的“五年规划”中,同时将垃圾分类所需建设项目列为国家和地方新基建投资项目内容,加强引导奖惩,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则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
沈彪认为,要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推进下去,宣传和监督的力度不能减小。“宣传工作可让每家每户都了解、支持垃圾分类的做法和意义,村干部、村民组长、志愿者等则应发挥监督作用,并带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寿子琪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宣传有助于全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巩固和提升,监管则是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成效的重要前提。同时他建议,要打通垃圾分类全流程的“经济链”,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要让垃圾收运、处置企业愿意处理,可采用政府补贴、收费、资源再利用收益等方式,保证他们一定的经济收益,要让市场主体受到激励、提高积极性,愿意投身垃圾分类减量的‘全流程循环’中,这样有助于末端驱动前端,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性运转。”
杲云认为,要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推进,就要进一步做实做细源头分类环节,想方设法多推出一些人性化的管理举措,进一步营造“方便大家分、引领大家分”的垃圾分类投放环境。同时,要加快推动实现全程闭环化处置,重点是聚焦应急中转渠道储备、可回收物中转渠道建设、末端处置渠道畅通,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各类垃圾齐收共管,实现再生资源本地化闭环管理。“垃圾分类,绝不仅仅是分类这一环重要,而是要做好收集、转运、处置、回收的全过程闭环,任何一个环节有差池就会浪费其他人的努力,增加社会成本。要全力打造生活垃圾全品类、全链条体系,真正做到全程闭环化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