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新时代赋予金融机构新的使命。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明确提出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表示:“我们要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
服务“三农”、小微、科创、社区居民是上海农商银行的经营定位,徐力指出,上海农商银行明确“赚辛苦钱、赚实在钱、赚专业钱”的经营方式,不与民争利,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
新时代赋予农商金融新使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战略蓝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及整个社会都越来越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问题,强调尽可能让大多数人平等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并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承载着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金融机构的职能应该是服务实体经济,承担起社会治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将金融资源投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发展普惠金融,对于落实公民金融发展权、改善民生、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普惠金融长期以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上海农商银行当仁不让地将通过践行“普惠金融”承担起这份“新使命”。并于2019年明确提出企业使命:“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百姓,回答了我行为谁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家植根在上海近70年的、百姓身边的金融机构,自诞生以来,上海农商银行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众多客户的鼎力支持。无论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其背后都是广大的居民百姓。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让银行的金融服务惠及更广大的居民百姓尤其是农村地区百姓,这既是上海农商银行办行的初心,也是每一位农商人的责任。
“美好生活,回答了我行因何奋斗的问题。”新的使命要求农商金融机构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将金融服务的职能与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想百姓所想,解百姓所难,用金融服务解决社会痛点和百姓难点,担当社会责任,为百姓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实现应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惠金融,回答了我行的基本路线问题。”普惠金融的内涵是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被传统金融服务所遗忘或忽略的弱势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之于上海农商银行,是致力于覆盖更广大的客户,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惠”之于上海农商银行,是致力于提供更实惠、便捷、安全、合意的金融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和‘惠’的践行过程就是让百姓充分享有金融发展权的实现过程,使金融发展成果平等地、普遍地惠及包括弱势领域在内所有社会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徐力表示。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农商金融坚守普惠金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也显现出诸多金融问题。具体而言,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在以往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金融资源自然而然地优先流向城市地区和基建等行业,造成了农村和农业金融服务的缺位与不足。因此,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势在必行。
二是民营小微企业受重视感不足,金融获得感不强。由于绝大多数民营小微企业处于各个产业链的末端,生产经营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而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源不自觉地就会向大中型国有企业聚集,导致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因此,金融体系化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在当前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群体性金融风险案件频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但近年来,由于正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小额信用信贷的需求,使得非吸和诈骗案件频发,给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进一步对社会治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正规金融机构亟需摆正位置、服务下沉,落实公民所应该享有的金融发展权,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社会群体。
中国要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社会治理。“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就是金融的天职。”徐力指出,作为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需要怎样的农商金融?”这个问题,上海农商银行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是需要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商金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农商金融因农而生,不但要继承农信社服务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更要在新时期成为推动、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对于大中城市的农商金融机构而言,更要从服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通过对证券、并购、供应链融资等新兴金融工具的运用,探索“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的多渠道资金供给服务模式,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需要专注小微、民营的农商金融。支农支小是农商金融的基本定位,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等本就是农商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在各大金融机构都响应国家号召沉下身来做小微民营的当下,农商金融更要基于对小微民营企业长期服务积累的深刻理解,结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依靠客户熟、反应快、决策链条短的优势,专注为小微和民营企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并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升小微信贷的线上化服务水平,延伸服务边界,相伴成长、共生共赢,将金融资源切切实实输送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三是需要静心服务百姓切身需求的农商金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的政治优势所在,农商金融的发展更应注重人民性,静下心来服务居民百姓的切身需求。面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财富管理、消费信贷、创业资金、支付结算等方面的新金融需求,农商金融应该正视需求、聚焦需求、创造需求,将优质的正规金融服务送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金融服务体验,让优质金融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支持居民百姓财富增长、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四是需要服务到村镇田头、一站多能的农商金融。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是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金融服务覆盖不充分的问题集中地。近年来,依托电子机具、移动互联技术等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已显著扩大。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需求特点,仍然需要服务到村镇田头的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人员,更需要的是将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站多能的综合服务。农商金融扎根广大农村地区,在全国拥有5.8万多个物理网点、64.5万名在编员工,在机构网点、服务人员覆盖全国每一个乡镇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具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网点建设,推动网点智能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型,将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民家门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需要连接政府、企业与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农商金融。金融机构一端连接政府与社团,另一端连接企业与个人,在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对双方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大量数据,这是金融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资本优势。农商金融机构的诞生天然就是服务社会民生,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市场管理、公共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旅游、志愿公益等社会民生事务中去,热心社会公益和公众金融知识教育,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完善,共建智慧政务体系,为社会公众谋求福祉,为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坚持以“三可”原则提升农商金融的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社会治理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更加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徐力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参与社会治理大有可为,“因为普惠金融是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属于整个社会治理的一个子项,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徐力表示,要更好发挥普惠金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上海农商银行的实践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三可”原则(“三可”即: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一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普惠化、多样化,提高普惠金融“可获得性”。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是指金融机构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为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最广大的百姓身边,在渠道建设上,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海地区保持了360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同时,在山东、湖南、云南、上海、北京、深圳三省三市发起设立了35家村镇银行,其中7家布点在国定贫困县或中西部省定贫困县,助力县域乡镇经济发展,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对于不同类别的普惠金融客户,上海农商银行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让每一个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例如,对于“三农”客户,该行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出了对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可随借随还的“农业循环贷”,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的“农机贷”等,还通过智能信息交互、大数据分析及在线农业风控模型构建等创新探索,推出“新农直报线上可循环贷款”,实现了线上申请、线上支用、随借随还、额度可循环。结合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的特征,针对目前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金融需求,上海农商银行首家推出了宅基地住宅更新改造贷款———家园贷。两张专为涉农人员设计开发的专属信用卡———“乡村振兴主题卡”与“鑫合农卡”的推出也旨在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上海农商银行还将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村”“信用户”,以信用信息、记录为依据构建信贷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对于小微企业,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培育“敢贷、能贷、愿贷”的公平信贷文化,推出了“千亿百家百场”工程、《关于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实施意见》《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等多项举措,同时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期限管理,研发了“预授信”“无还本续贷”等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匹配需求。力争实现网点转型,计划80%的基层网点转型为普惠金融专营服务网点,不少于80%的客户经理专职服务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上海农商银行还积极助力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上海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首批试点银行,已联手静安区推出“静·安易贷”产品,围绕区内大数据、人力资源、超高清视频等重点产业,打造专项资金扶持的特色“白名单”,共同营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政策配套”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为科创企业推出的“一鑫二专三支持”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于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配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金融服务方案,通过科技专营机构与科创金融专属产品的“双管齐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19年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高企贷”,上海农商银行作为首批试点行之一,已推出《上海农商银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方案1.0版》,以“动态化管理”方案为高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匹配及全方位综合化的服务”。对于个人客户,上海农商银行以服务型银行为目标,通过设置爱心窗口、爱心专席、爱心通道、提供爱心用品等改善服务环境;通过网点智能化改造优化服务流程;通过提供上门延伸服务方便特殊客户;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好公众教育工作。加入“爱心接力站”的行列,开放上海所有网点,为环卫工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
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减费让利,践行普惠金融“可负担性”。普惠金融的可负担性是指金融机构为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价格合理、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保本微利、商业可持续”。当前“融资贵”是羁绊普惠金融客户的一个关键痛点,推进减费让利,切实“让利于民”是金融机构刀口向内做好普惠金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得益于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支小再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LPR报价机制的形成推出以及对于违规收费的严查,普惠金融客户的资金成本已呈现下降趋势。例如,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对各类“三农”信贷业务以优惠于一般企业贷款的利率执行,让利于农业和农民;始终坚持对涉农贷款信贷规模不设上限,优先满足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对标在沪同业平均利率水平,2019年全年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5亿元;用好支小再贷款对小微业务的正向激励及撬动作用,2019年累计通过支小再贷款投放信贷约70亿元,利率水平低于同期上海地区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近0.8个百分点。
在产品服务上,多年的实践使上海农商银行了解到,除了价格成本等经济因素外,普惠金融客户对于基础性金融产品服务的要求还包括产品复杂程度和体验度。他们更希望产品服务通俗易懂,不喜欢“绕弯弯”。因此,对于普惠金融客户,上海农商银行需要供给大量标准化的基础性金融产品,不做复杂交易结构,减轻客户负担,满足他们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这些产品的购买流程、风险提示乃至售后服务等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易操作,并能实现跨区域的购买使用。
在服务范围上,上海农商银行借助35家村镇银行延伸服务触角,组建微小专营团队,实行划片式管理,进一步深入县域乡镇,力争做到“村村走遍,户户走到”,填补乡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3月底,35家村镇银行已为近2.1万户农户提供了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16家村镇银行对18个贫困村、475名贫困户、8家农业企业开展对口扶贫,组织开展社区网格化帮扶、学校支教活动、防汛防旱等项目,切实履行好帮困扶贫责任。
三是打造服务型银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是指金融机构愿意以可负担的成本持续为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一直困扰着广大金融机构,毕竟与“保本微利”实现的收入相比,单一客户的服务和营运成本还是居高不下。因此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关键。上海农商银行的做法是通过打造服务型银行全面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能力,促使经营理念从规模扩张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以服务创造价值,以价值换取收益。在发展普惠金融实践中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将银行自身的业务生态和社会治理系统相连接,创造更多的接触点、创新更多的连接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政府分忧,通过形成服务闭环批量扩大客户群,降低单一客户的服务和营运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工会卡”“敬老卡”“金融社保卡”是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服务百姓的重要载体。2011年至今,在上海农商银行与上海市总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工会会员服务卡———“小红卡”已成为工会会员身份的标识。上海农商银行协助市总工会逐步完成了全市700多万工会会员的信息采集和身份识别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会员信息完整度,帮助市总工会实现精准服务奠定基础。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不断构建服务百姓生活大格局,积极参与上海市总工会实事项目,聚焦工会会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提升广大工会会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例如参与本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项目、首家实现全国260多个城市互联互通的交通卡和银行卡功能集成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专业机构,跨界引入“在线问诊”“同程患者查询”等线上服务;全力支持上海市总工会对援鄂一线医务人员慰问专项资金的拨付工作。随着新冠肺炎被纳入职工互助保障项目重大疾病保障范畴后,上海农商银行已第一时间完成10位确诊的上海工会会员保障金拨付工作。
借助网点资源优势,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参与二代金融社保卡发卡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发卡量逾185万张,位居上海全市第三。新版社保卡是推动金融服务民生的重要一环,是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社区居民、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针对新版社会保障卡施行“八项金融费用减免”,切实体现了上海农商银行对于新版社保卡的重视和服务百姓的决心。
敬老卡是上海市服务老年百姓的重要工具,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参与敬老卡的发卡工作,目前已发卡逾100万张,位列全市六家发卡银行之首,为更多老年客户提供老年综合津贴发放便利和用卡优惠,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尊老社会优待服务。
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发行了“公益护照”实体卡,该卡是市民开展公益服务、捐赠及相关公益活动的重要凭证,也将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保障、公益嘉许、公益激励等专属服务,以服务民生为目标,以建设公益诚信社会为目的,激励志愿者积极投身公益行动之中。
2019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可持续发展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上海农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本次国开绿色债的柜台发售工作,帮助百姓参与到国家绿色项目建设中。
徐力表示,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金融机构,上海农商银行还努力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践行者。一方面,以客户体验为目标,深化全行消保服务理念,实现全周期覆盖,嵌入上海农商银行产品、业务、服务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依托监管部门的平台,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调解体制,将客户纠纷化解在自身,有效节约行政和司法调解资源。近三年来,每年投入约6000人(次)开展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年均服务金融消费者60万人左右,帮助社会公众不断提升识别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后疫情时代”,普惠金融社会治理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对小微、民营企业更是影响巨大。对于坚守普惠金融的农商金融来说,更能凸显社会治理功能和价值。
为解企业燃眉之急,上海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从资金到位、利率降低、渠道顺畅、速度提升四个维度全面做好金融服务和应急保障工作。设立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优先支持疫情防控所需的重点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保供融资需求快速响应机制,30亿元额度稳定上海市民“菜篮子”,目前已完成授信审批逾16亿元;支持青年企业家、创业者复工复产,联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建立联动机制,设立30亿元额度快审快贷,审批金额已突破23亿元,户均贷款金额不超过500万元。同时以广覆盖、早扶持为目标,有效应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在50%贷款贴息政策支持下,帮助企业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为满足疫情特殊时期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前期评估精准施策,一方面与街镇、居委以网格化对接的方式进行立体式宣导,尽力疏导客流,全力保障客户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发挥线上服务便捷、安全的优势,在提供各类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推出征信查询、在线问诊、同程患者查询等服务,全面提升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新时代农商金融的生命力在哪里?徐力强调,结合上海农商银行的实践来回答,就在于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普惠金融。对此,上海农商银行要以普惠金融为践行企业使命的基本路径,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致力于树立“亲民、便民、惠民”的品牌形象,坚守服务“‘三农’、小微、科创、社区居民”的经营定位,明确“赚辛苦钱、赚实在钱、赚专业钱”的经营方式,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百姓的期盼和诉求,不与民争利,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实现银行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