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作为全市最早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的街道之一,新江湾城街道在条例施行前期,就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过去一年来,有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支“定海神针”,新江湾城街道在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新习惯上也变得更有底气,让这项工作得以再上新台阶。
融入“一网统管”的治理思路
今年以来,上海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管理“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为超大型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到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上,街道也从“一网统管”的治理思路中汲取养分,把握核心的工作要点。
新江湾城街道管理办和网格中心(绿容中心)作为牵头部门,从业务上为各单位提供指导和督促;房管办作为物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将小区物业垃圾分类的实效纳入到了对物业企业的考核当中;城管中队作为执法主体,也将居民区和单位垃圾分类的检查划为每日工作的重要“打卡项”,队员们带上手套翻找垃圾桶有没有分类错误成了“新常态”;环卫作业队在收运时做好最后一道卡口的监督,坚持“不分类、不收运”。
非投放时间段在点位上的“小包垃圾落地”是困扰居民区和街道的一个大问题,2019年的条例明确规定了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经过多次警告后可处以罚款,要用好这把“尚方宝剑”,则依赖一线干部的不辞辛劳。
居委干部、垃圾分类指导员、物业保洁员发现随意丢弃的垃圾主动翻找里面的快递单号或其他能够反映出住户信息的“蛛丝马迹”,而物业则借助小区内的监控探头,查看在非投放时间段提着垃圾袋出门的居民,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手段,锁定这些起初不愿配合甚至不分类的居民,由城管、居委、物业共同上门进行“精准”的督促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参与度、知晓度和分类实效。
从“突击战”转向“持久战”
垃圾分类是一项移风易俗的工作。从2018年起,街道已经在辖区内全覆盖推行垃圾分类,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推进,强化典型示范;坚持创建为民,强化分类实效;坚持社会动员,强化机制保障等“四个坚持”和“四个强化”,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成功创建首批示范街道、中心城区街道分类实效排名并列第一。2019年,街道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维持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上,通过一支12人的专职督导员队伍,将实地实效的巡查常态化,让各小区将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纳入常态。
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新江湾城街道大力推进“两网融合”网点和体系建设,在2018年结合垃圾箱房整体改造新设34个集中回收服务点和自助终端的基础上,继续与主体企业“爱回收”深度合作,在所有小区增设自助机设备,现辖区内总计自助点位已达到58个。同时,提升机器内容量,平均每台设备增加可投放空间达到30%以上。
截止2020年6月,新江湾城街道干垃圾日均量已减少到36.47吨、湿垃圾日均量增加到31.17吨,可回收物日均量也达到13.40吨,有害垃圾日均量0.02吨,需要填埋和焚烧的干垃圾总量较一年前减量35%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垃圾分类战“疫”期间“不打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让垃圾分类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街道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对垃圾分类成效的巩固也不遗余力。在居家隔离对象生活垃圾单独处理、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等共同措施的基础上,还引进了专业消毒企业,为小区垃圾箱房进行病毒消杀,结合居委的宣传和告知,努力让居民在疫情中也能自觉做好分类。
根据7月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垃圾分类最新的测评成绩,新江湾城街道总分位列第24名,在全市所有220个街道中达到前11%。下一步,街道还将继续发力,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周年的新起点上,不断探索,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社区人人参与的自治共治的“新时尚”和“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