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再传捷报!美丽上海,五年巨变!
截至2015年年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近400万户居民区域,完成2015年垃圾分类新增100万户的实事项目目标!
垃圾分类正向激励的上海模式——“绿色账户”,截至2015年底,已覆盖全上海各个区县,约105万户,发卡率超过80%,超额完成了“绿色账户覆盖100万户”的2015年实事项目目标。
面对垃圾围城,各区县、单位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近日,经过专家评审,共有30个“好模式”、“好机制”、“好创意”从90件申报作品中脱颖而出,将在全市进一步推广。
在近日于南京举行的“零废弃的中国实践——2015垃圾减量与分类论坛”上,“绿色账户”上海模式引发全国关注,其起到的垃圾分类减量效果和实践经验,获得论坛代表多次热烈鼓掌和全面认可。
上海市自201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并连续五年将其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要求每年减量5%。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提前实现减量20%的目标。
垃圾分类“好机制”
松江:环保社会组织进社区
(一等奖)
垃圾分类,如何走出“政府热、居民冷”的困境?松江从机制着手,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绿色环保活动。
“绿行社”开展“积分巧兑换”活动,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鼓励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岳阳街道“百姓义工”大手牵小手,发挥学生的能力,不遗余力地宣传垃圾分类理念;“霏霖公益”环保“绿灯”行,对LED灯泡进行专项回收等……
像这样的绿色环保组织,不仅遍地开花,而且颇有亮点——
爱心“衣救”循环利用
如“爱心‘衣救’”项目,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所发起的。该协会发现,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二手衣物的处理问题,成了许多人头疼的难题。“爱心‘衣救’”项目,通过将热心市民捐出的二手衣物通过专业的清洗、消毒、包装,并经过设计专业的志愿者对衣物进行个性化、创意改造后一部分赠送给困难弱势群体,一部分以较低廉的价格进行义卖。将普通的衣物,通过设计改造正是出于环保、循环利用之目的,也与社会所提倡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相契合。
环保达人进村镇开展试点
政府部门的支持,让环保NGO组织感受到浓浓的暖意,一批环保志愿者,脱颖而出,她们纷纷在社区不断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模式的创新。
环保志愿者陆肖琴,自2013年9月起,她便在松江泖港镇腰泾村、南乐小区和五厍学校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活动,通过前期分析、后期宣传、用户数据跟踪等方式,使得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泖港镇腰泾村为例,村中共有135户,其中又以中老年住户为主,普及垃圾分类的难度不小。陆肖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运用村级自有人员架构,组建村级志愿者团队(成员有:村部直接管理人员、片区直接管理人员、村民代表、村党员代表、村内保洁员),以最快速度让志愿者队伍投入一线工作。通过包干到户,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全链条透明化,形成良好社区氛围,再通过配套的硬件设施,跟上环保理念的进步。而在南乐小区中,陆肖琴带动志愿者团队,进行前期调研,启动了“定点定时投放”模式,保洁员和志愿者充分发挥联动作用。
静安:专项奖励制度激励居委
(一等奖)
为了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市政府推出了“绿色账户”正向激励机制。但如何让众多社区居民都参与“绿色账户”、参与垃圾分类呢?街道及居委会的参与举足轻重。
为了激发街道及居委会的积极性,静安区推出绿色账户进社区专项奖励制度,大大加快了绿色账户进社区的进程。
中国银行上海市静安支行、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各街道居委会间,建立了互相配合、共同合作的良好联动机制,对积极配合推进绿色账户的居委会等相关单位,用荣誉奖励和费用奖励两种方式进行奖励,设置了“最佳居委会奖”、“最佳组织奖”和“最受欢迎奖”3大奖项,调动组织层面的积极性;设置了“最佳居委负责人”奖项,落实到基层执行人员,提高了街道和居委会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好创意”
静安:垃圾分类宣传漫画册
(一等奖)
经过长期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静安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好处,有了一定的知晓,但对于垃圾到底应该如何分、分类投放后的垃圾最后都去了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缺乏一定的了解。
针对这一问题,同时也配合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这项激励机制,静安区搜集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在厨房,在小区,在居委会,在垃圾箱房经常发生的零碎琐事,以刘奶奶一家四口和邻居80后年轻小夫妻为主角,制作了一组垃圾分类宣传画册,每一则故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片段,以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一次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的科普宣传。
这本漫画,共分为4篇,分别为家教篇、宣传篇、收获篇以及改正篇。每一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家教篇,主要通过刘奶奶一家晚饭后倒垃圾的场景,讲述垃圾分类的意义及好处。
宣传篇,则是通过刘奶奶组织、小孙子协助的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日活动,引导居民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四分类。
收获篇,结合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强调”垃圾要分类、分类可积分、积分能获益“这一概念。
改正篇,则是与家教篇相呼应,以爸爸亲眼见证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最终主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作为收尾。
全篇围绕刘奶奶一家的一连串诙谐幽默、同时又贴近生活的卡通漫画故事,真实展现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现状,从而引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同时引导居民知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动员居民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中来,保卫环境。
“绿色账户”,打造垃圾分类上海模式
日前,在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和废管处的委托和支持下,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黄建刚,代表上海“绿色账户”市级平台的NGO组织,受邀参加“2015垃圾分类与减量论坛”,并作《垃圾分类的“上海模式”——“绿色账户”的实践》的介绍和交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专家、NGO、社区以及公众等近200位代表和零废弃联盟全国50多家成员单位,分享了上海“绿色账户”工作模式的推广与成效,受到与会代表高度关注。
组建惠众,全面推广绿色账户
黄建刚介绍,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自2011年启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政府热、市民冷”,仍是垃圾分类推广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提高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参与率和投放的准确率,2013年8月起,市绿化市容局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上海模式”——“绿色账户”工作模式。
为使其进一步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市绿化市容局的管理下,由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企业共同出资,于2014年7月,组建了“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对“上海绿色账户”工作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和推广。
2015年,“绿色账户”工作模式被列为了上海市十大实事项目之一。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在总结2014年静安、松江等四个区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减量的正向激励机制——“绿色账户工作模式的实践。
市民只要每天正确垃圾干湿分类,就可以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积分累积后,就可以在“绿色账户”的网站平台或微信公众号,兑换相关资源(如公园门票、生活用品等奖品)。即“垃圾可分类、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收益。”
推广一年,覆盖全市105万家庭
在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的统筹组织管理下,经前台、平台、后台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上海“绿色账户”平台2.0版本、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软件的开发和上线;并于2015年7月,发起成立上海青年环保志愿者联盟,相继举办了“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绿色账户”公益环保骑行、“绿色账户”环保体验营等宣传推广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截至2015年底,“绿色账户”模式已覆盖全上海各个区县,约105万户,累计发卡90余万张,发卡率超过80%,超额完成了“覆盖100万户”的2015年实事项目目标,实践效果显现良好的趋势。
垃圾分类“好模式”
松江:湿垃圾“一镇一站”处置
(一等奖)
蔬菜、果皮等湿垃圾处理,是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2011年以来,松江区为着力形成“相对集中,就近就地,一镇一站,一村多点”的湿垃圾处置模式,积极寻找适合区域实际的湿垃圾处置技术,并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湿垃圾末端处置设施。2014年,全区各街镇湿垃圾日处置量约300吨,实现了湿垃圾处置的“三化”目标。
升级技术湿垃圾变肥料
为有效解决松江城区湿垃圾末端处置难题,2015年,松江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借鉴叶榭镇“欧格”自然堆肥模式的运行经验,鼓励净达环卫公司与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半年多的试验摸索,改良提升了自然堆肥处置技术。
净达环卫公司将蔬菜瓜果等湿垃圾精分选后,添加木炭、黑炭素、生物菌种,通过静态堆肥和机械翻堆相结合,生产周期从原来的4至6个月,缩短为16天。通过预处理柞水、利用熟垃圾垫底吸水等措施,解决了堆肥期间的垃圾渗滤液析出问题,从而有效控制污水及大量异味问题,同时配套污水A/0超滤膜预处理设备、生物除臭喷淋设施等。
该技术目前应用于松江浦南和浦西中转站两条流水线,累计日处置量约100吨,产出的有机肥,经上海园科所多次检测,各项指标可以达到园林行业用土标准。
一镇一站就近集中处置
松江设立了“一镇一站”总体目标,在各街镇推行镇级湿垃圾小型生化处理厂(规模约为10-30吨级),边邻街镇可相对集中、资源共享。
如浦南农村化地区可推行“欧格”式自然堆肥法,解决集镇地区的有机垃圾。
佘山镇应用“白鸥”技术,将湿垃圾经微生物分解,生成的废水,通过处理后,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九亭镇应用“丰叶”技术,湿垃圾经过分拣、固液分离、粉碎、添加高效微生物发酵、制肥等工艺处理后,产生约30%生物有机肥,经江苏省农委肥料测试,可制成农作物等肥料。
黄浦:垃圾小分类,减量显成效
(一等奖)
目前垃圾分类,多采用“干”、“湿”、“有害”、“可回收”等类别,尚停留在较为粗放的分类模式中。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环卫所,针对辖区内商业网点多,餐饮酒店多的特点,以“小分类”目标为导向,采用倒推机制,对垃圾源头进行结构和量化分析,不拘泥于已有的细分科目,而是将能回收的、可单独收运的垃圾,列入垃圾细分名单,再逐一收集处置。
废玻璃、酒瓶:针对新世界、外滩5号、外滩3号、百联世茂等几十家商厦内娱乐场所和餐饮单位集中,废玻璃(酒瓶)产量高的特点,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和上城公司,首先上门走访了商厦物业,进行前期沟通和基础资料摸底,再与商厦物业召集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介绍各级政府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情况,并且告知了物业在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承诺对废玻璃(酒瓶)进行免费回收,消除了一些商厦物业和娱乐场所、餐饮单位负责人对该项工作不重视,嫌麻烦和畏难情绪,使其对垃圾分类工作产生认同和认可。
同时,黄浦区对此专项工作构筑了三重考核监督机制:对各单位放置到垃圾房的各类垃圾进行甄别; 定期对各物业垃圾房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在清运过程中对分类质量进行监督,发现混装现象,及时拍照,上门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废玻璃(酒瓶)的分类质量。
中药药渣:针对童涵春、黄浦区长中心医院、胡庆余堂等企业,在辖区内设有中成药加工场所,每日产生大量中药药渣的情况,黄浦区积极联合上城公司走访各中药企业,为各单位配置了中药药渣专门回收容器,交由上城公司负责“湿垃圾”回收车辆定时、定点专门收运。
废弃鲜花、花泥:针对黄浦辖区内高档宾馆承办大型宴会、婚礼产生的废弃鲜花、花泥多的特点,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和上城公司通过协调,先期已对半岛饭店、华尔道夫、和平饭店三家宾馆日常产生的废弃鲜花、花泥实行专项收运。
在“小分类”取得一定成效的实践经验上,黄浦区对辖区内垃圾产生量较大的源头单位进行分析、汇总和提炼,争取逐步将这些商圈都纳入“小分类”收运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