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谐的温馨家园——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顾村镇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2

9月28日至10月2日,顾村镇作为上海市唯一的乡镇代表参加了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大会于9月29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全体代表,与代表一一握手并和全体代表合影留念;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赴京领奖前,9月27日,市领导俞正声、韩正、杨晓渡、丁薛祥、唐登杰等在友谊会堂也会见了本市23个获奖集体和个人。10月1日,顾村镇党委书记瞿新昌作为上海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天安门国庆阅兵观礼。作为基层代表的一员,能得到这样的礼遇,“零距离”观摩国庆庆典,足见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


各族同胞一家亲,藕丝相依不可分,和谐共建民安心。沉甸甸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牌匾见证了顾村镇民族工作的丰硕成果,也见证了生活在顾村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同胞用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建立起来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办的具体指导下,顾村镇牢牢把握新时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推行思想融通、组织融入、生活融合、文化融汇、感情融洽“五融”工作法,不断深化民族“关爱365”主题活动,努力营造民族和谐的温馨家园。

作为加速城市化地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导入,顾村地区的少数民族成份和人口数量也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0年时,顾村镇仅有6个少数民族42人。而截止目前,顾村镇16万常住人口中,在顾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将近1600人,其中,户籍少数民族有21个民族成份715人;办理居住证的来沪少数民族有31个民族成份860人。


形成共识建立好机制


民族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而民族工作部门的人手又相当有限,面对民族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把“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落实到组织上,落实到民族事务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格局,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民族工作管理机制。

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的基础制度建设,镇里成立了民族政策讲师团,聘请民族工作方面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讲师团,为镇民族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每年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等为镇党政两套班子和基层一把手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完善并发挥好少数民族各类组织的特殊作用,探索成立镇一级少数民族联合会分会,不断调整充实领导班子,注重把热爱民族工作的来沪和导入的少数民族同胞吸纳进镇民族联分会,同时还成立了社区民族之家。针对来沪务工人员变化快,流动性大,给民族工作开展带来的新挑战,为及时了解来沪务工人员中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作生活情况,镇里挑选有代表性、热爱民族工作的来沪务工人员成立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组。依托镇工会力量,在来沪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来沪务工少数民族同胞集中的企业设立民族工作联络点,将民族工作触角延伸覆盖到了社区和基层。

镇里还运用信息化手段,特别开发了顾村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系统,建立全镇少数民族同胞数据库,平时所有工作都在系统上操作,便于查询、归档和统计,用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系统开发应用后,各村、居委会、社区单位和镇中心网站联网,由各村、居委会、社区单位对全镇少数民族(户籍和流动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并实行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从而在信息的上传下达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快捷、有效的整体。


投入真情关爱每一天


要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民族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为民族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要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他们真正得到生活的实惠和便利,用每一天关爱的阳光,情暖少数民族同胞。

镇政府适时利用财政拨付和社会捐款等渠道筹资,充实顾村镇少数民族发展和帮困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发展和帮困,坚持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节日送温馨“三送”活动,帮助困难少数民族同胞。从2008年1月份到2009年6月份走访慰问200多人次,共发放慰问资金3万多元。

近年来,顾村镇导入少数民族数量增加非常快,但是缺少**食品供应点。2007年镇域内开设供应点后,由于**牛羊肉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食用**食品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供应点生意清谈。考虑到既要保证供应点运营下去,又能降低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成本,一方面镇里协调镇商业公司、顾村菜场等,对**供应点、摊位免收一切费用。另一方面,镇里对7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老人、婚嫁来沪少数民族媳妇、“低保户”发放补助券。这一举措推行后,供应点生意明显好转,少数民族同胞也得到了实惠。从今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又决定扩大受益面,并提高补助金额,将少数民族**食品补贴发放年龄由70岁下调到60岁,补助金额从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20元。享受“低保”政策的少数民族同胞,补助金额从每户每月10元提高到100元。享受食品补贴的人员由2007年的20人扩大到现在的113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婚嫁来沪少数民族同胞不断增多,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女性、失业、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生活困难等占较大比例。针对这一新情况,为解决好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问题,顾村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挖掘资源开展就业指导安置和生活保障服务,解决好低保、廉租房、就业安置等问题,满足少数民族同胞基本生活需求,目前已经有多名婚嫁来沪少数民族媳妇上岗工作。而数据显示,目前全镇少数民族同胞下岗失业职工安置率也在90%以上。此外,镇里还由镇统战科牵头,整合镇老龄委、社区办、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事务中心等资源,开展“温馨家居”少数民族独居老人社区关爱活动。


畅通渠道交流无障碍


有沟通才能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情。对于少数民族同胞只有在思想上尊重他们,感情上贴近他们,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畅通各类诉求渠道,让他们“有苦可诉,有难可求”,这样才能进一步增进团结,汇聚力量。

加强社区沟通,拓宽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沟通渠道,镇党委、政府经常性组织召开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有关工作,听取意见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今年镇里还专门制作了顾村镇民族工作手册,介绍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55个少数民族简介、顾村民族工作情况,并印制发放顾村镇民族工作专题笔记本等,公布镇统战科、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服务热线,以及流动人口联络点、**食品供应点分布等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镇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与少数民族的沟通联系,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六个必访”的要求,制定了有关规定和流程图,要求各村、居委会、职能部门做到“六个必访”,即生活有困难必访,家庭有矛盾纠纷必访,权益受到侵犯必访,住房动迁必访,新迁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走访后,要将相关情况收集整理,由镇统战科统一牵头处理。除了镇各级领导走访慰问外,还充分发挥镇民族联分会的作用,制作便民服务卡和服务证,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情况。汶川地震后,镇民族联分会在走访中了解到北川中学高一(八)班的藏族学生颜丹,康复出院后投亲到了顾村镇。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落实由顾村中学接收读书,免收一切费用,并安排在镇民族联分会主任李双全老师(达斡尔族)所在的班级。镇少数民族发展和帮困基金提供1000元爱心款,落实长期帮扶对子。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制定了《顾村镇少数民族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和《顾村镇少数民族来信来访接待流程图》,开设24小时服务热线,负责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少数民族同胞维权、少数民族同胞来信来访等接待工作。通过工作人员耐心仔细、不厌其烦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已接待的42名少数民族同胞中没有一人为相同的问题重复来窗口咨询。


携手共进共创新家园


点点滴滴凝聚起手足深情,顾村这片土地,让身在异乡的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温暖,对第二故乡——顾村也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感知关爱的同时,少数民族同胞也用行动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用自己的才智回馈社会。

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社区文明创建、“诗乡顾村”的打造,积极创设载体、搭建舞台,将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打造顾村民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使民族工作在促进地区进步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促进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创共建,共享和谐。镇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开展文艺演出、诗歌大赛等活动。每年举办少数民族专场诗歌朗诵大赛,组织举办少数民族专场文艺晚会。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同胞的重大节日,都能见到少数民族同胞活跃在舞台上的身影。而由少数民族同胞排演的蒙古族舞蹈《马背上的好骑手》、民族歌舞组合《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一批优秀节目更得到市、区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多次到区、镇有关演出舞台进行表演。此外,镇里还拓展工作范围,加大联建力度,借助上大附中新疆班**尔族学生较多的优势,加大和镇内学校师生联建力度,吸引镇内外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到镇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中来。围绕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诗乡顾村”的打造,在镇里扶持下,建立起了一支上至90岁蒙古族老人下至8岁**儿童的少数民族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队伍。所有这些既充分展示了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才艺技能,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到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组和文明家庭的创建中来,参与到迎世博系列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中来,融入到“第二故乡”的社区大家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