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昨夜今晨,天空中飘起了飞飞扬扬的雪花,罗店镇金禄敬老院红瓦白雪,分外喜气。半身瘫痪的李密龙抬头望着窗外的这幅景致,心头更是觉得暖洋洋的。这几天,各级领导到敬老院慰问,他没来得及多说什么,而除夕之夜,随着四周的爆竹声越来越热烈地响起,他终于忍不住铺开纸,拿起笔,写完了一封酝酿已久的表扬信,寄给了区委办公室。是的,信不长,一共只写了大半张纸,但已经足够表达了他对党和政府,特别是对义品村党支部书记陆正德的感激之情。
瑞雪兆丰年,望着窗外一派祥和的景色,李密龙的心里又多了一番新的希望。
一诺千金帮困助学
李密龙身世坎坷。今年42岁的他是罗店镇束里桥村的村民,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家。谁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因患脊椎炎导致高位瘫痪,结果妻子不久便与他离婚了,从此杳无音讯。李密龙不怨妻子,她从外地嫁到上海,原本就是为了过上富裕的日子,如今自己瘫痪了,能带给她什么呢?可是,妻子一走,父亲紧跟着又去世了,家里只留下他和正在读书的女儿两个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正在这时,区有关部门、罗店镇以及束里桥村及时向他伸出了援手。1996年,他被安排住进了罗店敬老院,所需费用由区、镇、村三级组织共同分担。不过,由于政策限制,他女儿的生活还是漂泊不定。
2004年,罗店镇妇联组织召开了一个结对帮困会议,一个小姑娘作为困难户代表上台发言,表达了自己和其他困难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这个小姑娘就是刚读初中一年级的李密龙女儿。当时,陆正德就坐在台下,他被姑娘一番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会议一结束,他就拉着姑娘找到了妇联领导,当即表示:“我家就在罗店敬老院南面,这个小姑娘就是我的帮困对子了。只要她想读书,读到哪里,我就资助到哪里,一直到她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为止!”
一诺千金,很快,陆正德就到敬老院探望了李密龙,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他。从此,陆正德每年都要资助李密龙女儿4000元学杂费,逢年过节还让自己的女儿带着李密龙女儿购买衣服等生活用品。不仅如此,陆正德还经常看望李密龙父女俩,不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境的勇气。
在陆正德的帮助和关心下,李密龙女儿安下心来读书。如今,姑娘已经成为了一名高三学生,在她的心目中,陆正德亲如父亲。
发展经济为民造福
陆正德今年54岁,他是在1997年担任义品村党支部书记的,后来又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义品村共有300多户人家1000多个村民,陆正德刚任村支书的时候,村级经济相当滞后,全年可支配资金还不到40万元。
陆正德上任后,决心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当时,“转制”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做法,但陆正德和村干部们却认为,村里的固定资产非但不能流失,而且还须加强。为此,他在清查了村里现有企业的家底和生产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贷款、向个体业主集资等途径,又投入近700万元兴建厂房,随后,将新老厂房承包给企业主,企业主除了接纳村里的富裕劳动力外,还要按照8%—10%固定资产比例金额交纳租赁费。企业产值和利润的多少与此无关!
这个决策排除了企业因产值和利润变化而造成亏帐的后顾之忧,既避免了集体固定资产的流失,又确保了村级经济的稳步上升。与此同时,陆正德和村干部还想方设法发展其他产业,进一步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去年,义品村可支配资金已达到300多万元。
村里的经济发展了,陆正德和村干部就一心一意地为村民们谋起了福利。几年来,村里的道路和地下污水管网等建设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更加整洁。从2007年起,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免交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对年满60岁和55岁的男女农保人员每月补足300元养老金,年终再一次性发放800—1000元养老补贴,每个劳动力则给予1500—2500元“青苗费”补贴。村里还每年向老村长、老党员发放1000元慰问金。
努力发展经济,共享丰收成果,这是义品村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诠释。
全年无一上访事件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这是哲人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这样,一个村也是如此。
尽管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和矛盾,但在义品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却越来越融洽,即使位于宝山工业园区动拆迁范围内,义品村在去年却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这不能不说是个福音!
对此,陆正德给出了这样的总结:消除上访事件的关键在于搞好干群关系,而搞好干群关系的关键,在于干部自身过得硬,处处为群众谋取福利。
义品村有个规定,村两委干部对口联系村里的企业,但一定不能接受任何企业的请客送礼,连企业招待的饭席也不允许参加,一旦发现,坚决批评处罚。
陆正德夫妇俩就一个女儿,但女儿从读书到工作,直至结婚生孩子,夫妇俩都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托过一次关系,开过一次“后门”。
陆正德的率先垂范,在村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而他和村干部对群众的关心更温暖了大家的心。
杨家桥生产队有一对老年夫妻,户口在义品村,但居住在嘉定,在义品只有一间十几个平方的猪棚还没拆掉。去年,义品村遇到征地拆迁,这对老夫妻也动了心,找到陆正德,要求分配安置房。
凭一间废弃的猪棚,就想分配新房,这不是太过分了吗?但是,陆正德并没有这样简单地看问题。他觉得,这对老夫妻户口在村里,就是自己的村里人,一间猪棚虽然平时不派用场,但逢到拆迁,也是个“面积”。于是,他一次次和这对老夫妻谈心,希望他俩放正心态,同时与拆迁办反复协商,最后为老夫妻俩安排了一套廉价的小户型安置房,将那间猪棚的拆迁款折算在总价里,差额则由老夫妻俩自行补足。这样的安排让这对老夫妻口服心诚。
如今,义品村的村民相互间有了矛盾和纠纷,就乐意找陆正德评理。大家说,陆书记长得粗壮,黑黑的,看上去就是个憨厚老实的乡里人,他的话我们“买帐”;更有村民开起这样的玩笑:陆书记连烟都不会抽,找他当“老娘舅”合算!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心是敞亮的,一封群众来信及其背后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这样一条真理,同时,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