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所学的“水文水资源”专业津津乐道,说起大学里同学间的趣事意犹未尽……今年35岁的李强不久前刚刚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此前已头顶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个人、上海市劳模等“光环”,但言行举止间,小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淳朴的气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宝山人,李强大学毕业后进入宝山区水务部门工作,当了8年水资源管理科科长,今年初晋升副局长。面对种种荣誉、褒奖,他道出自己十余年来不懈“治水”的动力:“我生于农村,小时候家门口的河水很清,还经常在河边摸鱼,后来因为开发建设等种种原因,水环境遭到破坏,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工作职责上来说,我都义不容辞。”
8年整治沟通不断
实话实说,不来“虚”的,是许多和李强接触过的老百姓对他的评价。
2002年,李强从基层水文站调到水务局,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小吉浦河整治。这条位于杨浦和宝山的界河当时黑臭不堪,沿河百姓多次来信来电反映。李强带领同事们打响小吉浦河整治战役,但难点重重:沿河人口密集,许多居民将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员;许多老公房连污水管网系统都没有……李强一边向居民耐心解释难点,一边一趟趟跑上级部门,最终将小吉浦河整治纳入苏州河二期治理等市政建设,加大整治力度和速度。
这一整治,就是8年。沿河小区的居委书记、人大代表换了人,李强一直保持着时时“汇报”、沟通进展的“热度”:2002年-2004年沿岸综合整治;2005年,沿岸80万平方米具备条件的小区实施了雨污水分流;2006年做截污方案;前阵子又探索“生态浮床”吸收河道内的富营养物……居民们记住了李强的话:“河道至今没有变清,我也觉得很对不起大家,但我们会一直努力……”
每次上门跟百姓沟通情况,李强都会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能解决的事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跟大家说明原因”,李强说,政府财力有限,河道整治要根据必要性、投资计划、方案来定,从立项到招标再到实施有一个周期,跟老百姓“实话实说”才能取得谅解和支持。
小小处理池三改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一直是“治水”的一大“难”。2007年盛夏,李强和同事们顶着烈日挨家挨户上门排摸情况,终于定下全区1万余户农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方案,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一波三折。
根据方案,生活污水必须经集中处理池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到河道里。可村民们一听到集中处理池要安在自家门口的自留地里,便有意见了:“这不就是‘粪池’嘛,放在自留地里又臭又影响种植面积……”李强和设计方多次沟通,让处理池改成了“填埋式”,但村民们还是有意见。李强又动脑筋,把处理池上方的面板改成可以种植蔬菜的材料,埋上土可以继续耕种。为打消村民们的疑虑,李强又和村委会商量,改变“一齐上”的做法,先带着一批村民代表到先行试点地区“眼见为实”,等他们把“好消息”带给全村人,再顺势启动工程。
全区河道了然于胸
实话实说、实事做实,既是天性使然,也离不开对实际情况了然于胸的“底气”。早在踏上工作岗位第一年,在水文站负责“水文水资源普查”时,李强就走遍了全区900多条河道,采集海量数据,再一一录入电脑,大年初四还带着铺盖卷住在办公室里,最终写下10万字的水资源普查报告。
近年来,走马塘等25条骨干河道整治、147条(段)黑臭河道治理、974条中小河道整治,李强心里都有清清楚楚“一本账”。李强笑言:“每条河都有‘一图一表’,详细记录基本情况,检查河道整治情况时,哪里没做实、哪里没做好,大家都一清二楚,不能‘捣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