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政协会议闭幕式成“考场”,区长、副区长现场回应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尖锐问题直击要害,坦诚交锋沟通民意
人民网上海1月17日电 昨天上午8:20,上海展览中心,静安区的4位副区长早早来到这里“赶考”——静安区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闭幕,他们要在这里当面回应区委员们的提问。
会议刚开始,致公党静安区委主委董敏华就连续抛出几个尖锐的问题:
“静安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区位优势,一是资源集聚度。然而,‘楼宇经济’不可能无限扩张,‘以投入促增长’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昔日优势有可能变成‘短板’,静安怎么办?”
“静安区产业结构替代性强,布局尚未形成梯次互补,怎样调?”
“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完全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充分发挥,如何改?”
消费市场是静安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十一五”期间,静安区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幅。面对高增长的业绩,民盟静安区委主委汪皓俊谈得更多的还是“风险”——高租金、同质化竞争、电商、海淘压力重重,静安消费市场如何转型?
9位委员分别走上台发言,根据委员们的发言和提问,分成“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教育”等四大板块,由4位分管区长分别进行现场回应。
问题直击要害,回应也抓住关键。
常委副区长陆晓栋用“积极探索,争取先行先试”回应委员们关于改革突破的期待,强调“改革的方法就是要理顺各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营造创新气氛,加强探索实践。”
副区长巢克俭对汪皓俊委员的提问深有感触,“因为商贸流通业是我们静安区五大产业最为重要的产业,对我们经济贡献度接近40%,如果我们对这个产业最新的形势变化没有及时应对的话,是我们政府的失职。”
副区长邓小冬回应了委员提出的“居家养老”和“社区自治”等民生问题。“每一次政协的全会,养老都是委员们建言献策的一个热点话题。”这让邓小冬既感动又备觉压力。
为了认真回应委员们的问题,邓小冬准备了详细的数据材料,从政府投入到养老体系创新、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刚才有委员在发言中提到养老服务人员学历不高、年龄不低。但是从目前来讲,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是总量的不足,且不够稳定;第二是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目前,我们区有慰老服务工作人员有1297名,外来务工人员1077人,占到了83%。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提高相应的岗位补贴,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我们主要是要把这支队伍稳定住。”
也有些话题,引起了委员和分管副区长的观点交锋。静安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静安区委副主委肖震希望区政府能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探索创建“楼宇幼儿园。”
“以楼宇经济为主导的静安区,白天聚集了20万在此工作的白领,加之在静安区的外籍人士数量多,政府主导的公办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区域的幼儿基础教育。在静安区设立楼宇幼儿园的需求最大,优势也最明显。”肖震说。
副区长夏以群却表示,肖震的提议有前瞻性,但操作起来有许多政策瓶颈需突破,目前难度较大。比如安全问题,“幼儿园的设立需要封闭,而且独立使用的办学场地。而我们商务楼宇是人群集聚的场所,其消防设施的配备是按照公办楼的标准设置的,不一定符合幼儿园要求,万一发生火警,幼儿的逃生通道和疏散场地都是极大的问题。”夏以群坦诚,对这个问题他们还需要做深入调查研究。
尽管所提建议没有得到区政府的赞同,肖震还是很高兴,“客观上,目前开办楼宇幼儿园的条件确不具备,需要突破一些政策法规瓶颈,但能在大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并当场得到回应,这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连续两届当选政协委员,这一次开放的闭幕式令肖震印象深刻。
巢克俭坦言,“赶考”有压力,但也很有效率。“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从静安区来看,服务业已占GDP的98%,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政府如何应对?一方面政府要提高自身水平,另一方面要学会借助社会力量,借力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从区位优势到功能优势的转换。”
在静安区委书记孙建平看来,政协、政府是一个上下游的紧密关系。“政协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所有建言的价值体现在政府的权为民所用,因为所有建议的生命在于执行,如果没有了执行,只是自娱自乐,这是我们政协政府之间一个最重要的配合。正如此,我们的发展才能更加科学、民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