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弓如果一直绷着,即使是钢做的,也会失去弹力。”
他们,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行来到上海,担负着保卫这座城市的重任……在这里,仿佛来到一个新的家,文化的氛围、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融入。
他们,身为静安人,却有着特殊的身份,不同程度地为共和国作出了奉献,他们是优抚对象,一个值得尊敬和关爱的群体。
静安区双拥工作者,历来视军队为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在推进双拥工作中,“文化双拥”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有了这张名片,都市生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文化为魂静安“双拥”底蕴悠久
当下,人们在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内涵,也在探索和运用良好的切入点来宣传文化,愉悦受众。在这样一种“文化热”的背景下,把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双拥工作,提升为一种文化拥军,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这充分体现了双拥工作者的战略意识和独特的文化视角。
寸土寸金的静安区,镶嵌在上海的市中心,面积仅7.62平方公里,在这块精致典雅、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驻扎着上海警备区等30支部队数千名官兵。如何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为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双拥的根本目的。而打造文化双拥品牌,一直以来,成了静安区双拥工作的重中之重。静安区双拥工作具有优良传统,文化双拥底蕴深厚悠久,曾多年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静安区双拥工作以突出文化拥军,打造静安“百乐文化进军营”品牌为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使文化双拥制度化、常态化。如年度举办的“静安精品文化庆八一军营展演”;“心系国防,情满静安--/'东方杯/'双拥书画摄影大赛及巡展”;举办国防教育、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军徽映夕阳”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驻区部队“双拥杯”羽毛球、台球、篮球、乒乓球友谊联赛;组建形成区级“5+X”双拥文化团队和各种文化沙龙等,与社区联动的各种文化活动有板有眼,形成特色,使整个城区洋溢着活跃、灵动和生机勃勃。
“满足一切文化需求”。这是静安双拥工作者的理念,也是最舍得的投入。为了对部队官兵文化上的陶冶,静安区在部队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的配备上做到有求必应,连续多年拨出双拥专款,帮助基层部队配齐电脑、卡拉OK音响设备、健身器材及摄录像机等;为驻区部队征订近90种报刊、205种杂志,丰富官兵业余阅读内容;聘请地方专业文体教练,帮助培训基层部队文化团队。
广泛依托社会资源,为文化双拥出把力。双拥办还和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联袂互动,借助街道图书馆定期上门更换图书;积极和辖区内学校、企业联系,提供大型活动场地等,为文化需求创造条件,提升文化双拥的内涵,扩大文化双拥的效率。
改革开放不能忘记光荣传统,文化建设不能遗缺文化双拥。静安区双拥办负责人认为:战争年代的双拥工作是一切为了消灭敌人,一切为了胜利;而在和平时期则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军民凝聚力而服务的。所以,我们所做的文化双拥就是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上,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证。
坚持文化导入军营生活凝聚人心
把文化送到军营,将关爱融入文化。走进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女子三连,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图书室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阅览架上报刊杂志应有尽有;健身房、乒乓室、台球桌设施齐全;墙上张贴着她们的书画作品和活动摄影作品,显得生动有趣。丰富的精神食粮,让这些姑娘们在紧张的值勤之余不觉枯燥。政治指导员孙丹说,我们一般24小时连轴转,值勤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军营文化能让我们感到松紧相间、精神怡然。
有的驻区部队没有像样的运动训练场地,在区双拥办的关心下,驻军基层官兵做到不为环境所限,选择占用场地不大,设施简洁的“小巧的运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既活跃了军营文体生活,又锻炼了官兵的体魄。
静安消防中队驻扎在居民区里,消防战士每天训练强度大,要给他们宽松的生活环境,还得动一番脑筋,在这不大的院子打造一番,即成了训练场、操场,又是篮球场。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区双拥办为他们建立了电脑房、图书阅览室;还添置了电声乐队、健身器材,不仅让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文艺比赛,还请来篮球教练进行指导,充实了业余生活。
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文化净化心灵。静安消防中队副队长赵添星自从参加了区双拥办举办的摄影培训班,打开了视野,提高了素养。他用学到的摄影技艺记录官兵的训练、执勤和生活,受到大家的欢迎。他对自己能够在静安服役,倍感自豪地说,“做静安人真好,许多以前的老同学还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军队生活呢!”
对于19岁的小段来说,静安就是第二个故乡。他的老家在江西南昌,是家里的宝贝疙瘩,以前喜欢玩弄乐器什么的,来上海当一名消防战士,开心之余是担心:这里生活是否枯燥?训练强度大,一定很艰苦。来上海当兵时爸爸妈妈送一程叮嘱一程:在部队好好锻炼,做好吃苦准备……想不到一来军营就感到并不陌生,温馨的氛围像是在自己的家,部队虽然训练执勤艰苦,但是文化体育设施样样齐全,健身、上网、各种书籍,仿佛置身文化的海洋。特别是中队领导发挥其专长,让他参加电声乐队,业余时间参加训练演出,了却了他的心愿,梦想得到了飞翔。爸爸妈妈知道后消除了顾虑,勉励他在部队安心工作,争取立功。
坚持文化抚慰传承我党光荣传统
目前,静安区有烈军属、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1500多名,文化慰抚让这些人群聚在了一起,彰显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时代风貌。
优抚对象和军休干部中有许多摄影爱好者,热爱摄影艺术,却苦于无人指点。区拥军优属协会积极协调区域资源,与专业机构联系,举办了为期1个半月的摄影培训班,邀请专业摄影老师为他们系统讲授摄影知识与技巧。优抚对象们掌握了专业知识,从此出门旅游机不离手,使晚年生活充满着欢乐和美好。
书画修身,更在养心。为了满足对文化的不同需求,双拥办经过细致调查,了解到在优抚对象和军休干部中,不少人对书画有着浓郁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多方协调,牵线搭桥,成立了“红星书画院”,为书画爱好者打开一扇修身养性的艺术之窗,搭建一个陶冶情操的文化平台。“红星书画院”的成立,吸引了众多丹青书友近悦远来,踊跃参加。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心系国防、情满静安”——东方杯书画大赛活动中,共收到参赛的书画作品近600幅,充分体现了文化双拥的魅力。
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特有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它播种发芽于革命战争时期,发扬光大于和平建设年代。瑞金的“红井”,沂蒙山的“红嫂”,以及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涌现出来的军民鱼水之情,都是丰富的遗产。经过长期的锤炼和发展,双拥工作已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将成为一种文化,深深植根于亿万军民心中,在构建深度融合、水乳交融的军政军民关系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熏陶、教育和激励作用,融合于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之中。静安区的双拥工作以文化为导向,做大做足文化双拥大块文章;凝聚人心,稳定军心,充分凸显了新时期双拥工作的特点。对此,著名烈士遗孤、区重点优抚对象陈冠宁先生颇有感慨,他说,把双拥作为一种文化来发掘、整理和研究,对于推进双拥工作与时俱进,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化双拥”作为时代的产物,上海静安走在了当今时代的前列。 (殷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