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访丨上海北火车站:胜利的红旗在这里高高飘扬

来源:劳动观察 2020/07/28 发布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1

摘要: 纠察队员们奋勇向前,敌军节节败退。一个小时后,随着红旗插上北站屋顶。

0

就在东方图书馆昼夜苦战之时,800米外的天通庵车站也是激战正酣。正当敌我短兵相接之际,吴淞传来情报称,500名全副武装的直鲁联军士兵搭乘火车,正沿着淞沪铁路,往车站方向驶来。他们原本想走海路逃命,但因吴淞港被起义者占据,只得原路折回北站。遵照总指挥部的命令,铁路工人纠察队立刻撬掉车站附近的一段铁轨,要将这股敌军阻挡在天通庵车站。两个小时后,呼啸而至的火车轰然脱轨倾覆,还没等敌人缓过神来,纠察队火力齐开,打得他们抱头鼠窜。至此,北站成为敌人最后的堡垒。

寻着历史的痕迹,记者又搭乘地铁来到了地铁3/4号线宝山路站,从宝山路站的窗户向南望去,铁轨上整齐停放着一列列等待整备的列车,顺着黄绿相间的列车再往南,一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层小楼格外显眼。这里,是曾经的上海北站,现如今上海铁路博物馆所在地。

上海北站是一幢红白相间的英式风格建筑,高大气派,建成于1909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上海的地标之一。在淞沪战争中连遭日军两次轰炸,但直到1987年,铁路新上海站正式启用,北站才退出历史舞台。它在旅客们的迎来送往间,也见证了不少重要历史事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来到静安区天目东路200号,走进在上海北火车站原址建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馆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都在收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相关史料,但因为时间久远,加之北站曾两次被日军炮火轰炸,原本存放档案的三楼被炸毁,付之一炬,这方面的文献史料以及实物的收集确实有些困难。不过在去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了《长三角铁路革命史话》这本书,里面倒有一些相关记载。

“这里面有位编者叫曹建国,同时也是1991年《上海铁路工人运动史》的编者。”热心的馆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可以帮忙寻找这两本书的编者曹建国。“他是我们老铁路人,这两本书的编撰,虽相隔了近40年,唯一不变的,是传承了对待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这一段激荡人心的工运史,你或许可以从他那打听到一些未曾知晓的往事钩沉。”

0

1991年1月11日,两路工运前辈薛暮桥同志在家中向《上海铁路工人运动史》编写人员谈稿件修改意见

在馆方工作人员的牵线搭桥下,记者和曹建国碰上了面。一见面,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当年编书的心路历程,最先蹦出的,还是 “辛苦”这个词。“当时组织看我年轻,工作也做得好,就给了我编辑《上海铁路工人运动史》这个任务,一开始,我对这件工作有些‘抱怨’,对铁路工人的这段历史也不太了解的,只能请教老前辈,边学边干。可编着编着就逐渐对历史感兴趣了,有了感情,以至于后来对待每桩史料首先想的是要考证它的真伪。”曹建国笑着说。

刚接手时,手里有的成文材料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树屏、孙季云等老前辈编撰的初稿。“初稿虽然仅仅几万字,但老前辈主要靠实地采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史料,而且编者本身也是那段历史的当事人,所以史料的可信度很高,对我们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曹建国还告诉记者,由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发生时间早,编撰期间,亲身经历过这件事的老同志已几乎找不到,最终我们辗转找到了薛暮桥老先生。“再早十年,或许健在的老同志会多一些。”谈到这儿,曹建国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0

上海北火车站旧照

“薛老为人低调温和,见到我们来拜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除了请薛老为我们口述并审定相关史料,我们还会向薛老请教编书过程中摸不准的史料。薛老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曹建国回忆道,薛老讲到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这段史实的激动之处,当场向前来拜访的一行人唱起了那时最流行的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的国民革命歌,听得曹建国他们也群情激昂、激动万分。“我很后悔当时没有拿录音机或者摄像机记录下薛老唱革命歌的这一瞬间,当时就没有想到,现在想想真是非常可惜。”

据记载,3月22日17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总攻如期发动,纠察队员们奋勇向前,敌军节节败退。一个小时后,随着红旗插上北站屋顶。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宣告大获全胜。

而从红旗插上北站屋顶那一刻起,上海北站就被赋予了特殊的红色基因。一代代铁路职工,秉承当年上海工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尽自己所能,将奔涌不息的红色工运血脉弘扬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