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471条河道即将摘掉黑臭“帽子”,但须过两关 居民不满意,水质数据再好也没用

来源:上观新闻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3

“十分制,十分代表最满意,你给这条河打几分?”8月24日,面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提问,家住淞南十村的姚峰不假思索地回答:“十分!”

对于打出最高分,他的理由很直接:过去黑臭得没法接近,现在河里连一斤多的鲫鱼都有了!

姚峰口中称赞的,是宝山区淞南镇的向阳河。随着两岸居民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向阳河有望成为宝山首条、全市首批摘掉黑臭“帽子”的河道,而在今年年底前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目标的倒逼下,上海上千条河道都将步它们的后尘,相继摆脱“黑臭”这个负面称号。


摘黑臭“帽子”,岸上污染源必须拔掉

要摘掉黑臭“帽子”,必须先过水质这关。

根据水务部门的要求,整治后连续3个月或今年最后3个月,河道三项水质指标各自的平均值符合以下条件:氨氮浓度不大于5毫克/升、溶解氧浓度不小于2毫克/升、透明度不小于25厘米,才能算基本过关。

对比硬指标,向阳河去年9月的数据令人绝望:氨氮平均浓度13.84毫克/升,超标1.77倍;溶解氧平均浓度0.57毫克/升,连标准最低要求值的30%都不到;透明度更是“一目了然”:灰黑色的水面上漂浮着油污,还有大面积的粪便和腐烂的垃圾,散发出恶臭。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企业和违章建筑开始出现,没几个月就把河水糟蹋得又黑又臭。”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姚峰回忆起这段过往,伤心又愤怒。

如果居民的回忆准确,那么向阳河已经黑臭了十几年。对此,淞南镇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些年来,多次对河道进行了清淤和疏浚,但只是治标,无法治本。

这“本”,就是岸上密密麻麻的企业和违章建筑。宝山区水务部门去年10月将向阳河截流后大吃一惊:不到1.1公里的河道沿线竟藏着17个排污口,其中一个直径超过一米的排污口连着岸上的花鸟市场,仅一天偷排至向阳河的污水就有上百吨。

可真要治理起来,镇里又犯了难——如果要将岸上的污染源截污纳管,势必要“惊动”那些企业和违章建筑,可他们不配合,不让出脚下的空间,施工人员就无法铺设新的排污管道。

去年9月,僵局被“五违四必”整治打破。向阳河周边一万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被拆除,地下排污管道的铺设因此畅通无阻,两岸污水不再直排向阳河,而是借着700多米的新管道“拐了个弯”,并入了市政污水管网。

终于,经过又一次疏浚,没有了持续大规模污染源的向阳河,逐步“健康”起来。今年6月至8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向阳河氨氮平均浓度和溶解氧平均浓度两项指标,甚至达到了Ⅲ类水的标准。


治理不“走心”,水质数据再好也没用

水质指标只是判断河道是否消除黑臭的标准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公众满意度。

“河道治理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群众没有获得感,不予认可,水质数据再漂亮也没用。”宝山区水务局副局长金文表示。

8月24日,一份《向阳河整治效果公众评议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选择“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受访者达到93%,在“臭味是否改善”、“漂浮物是否减少”、“水体颜色是否正常”等关键选项上,向阳河均得到了不低于95分的高分,说明整治效果“走心”了。

 

不过,调查如果不严谨,老百姓的点赞就有“掺水”的可能,甚至可能“造假”,成为一些管理部门应付交差的工具。

记者发现,向阳河的这份调研是由宝山区水务部门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参与此次调查的相关机构负责人表示,调查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严格考量。首先,参与调查的居民共100名,均住在向阳河周边500米范围内,约占向阳河沿岸居民总数的5%。其次,参与调查的居民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在向阳河周边居住超过一年、对该河道有基本了解、知晓该河道经过了整治,从而确保调查的客观公正,让最有发言权的居民说出心声。

公众满意度调查还有意外收获,调查结果显示,向阳河干净后,两岸居民对河道整治和改善河道环境的参与意愿都很强。97%的受调查居民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往向阳河里扔垃圾;83%的受调查居民表示会主动劝阻乱扔垃圾的人。

达成了水质达标和公众满意度高这两项要求,宝山区透露,将尽快向上海水务部门申请摘掉向阳河黑臭的“帽子”,该区列入城乡中小河道整治任务的河道,也将在达到相关要求后,陆续申请“摘帽”。

全市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来自上海水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首批列入整治任务的471条黑臭河道,相关水利工程已完成了93%;第二、第三批列入整治任务的1393条黑臭河道,相关水利工程已完成了38%。按照年底前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绝大多数黑臭河道都要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摘掉黑臭的“帽子”。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