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注意了,请大家跟着节拍,抬头挺胸,双腿绷紧,食指微微上翘……”当记者走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的演艺中心,舞蹈老师吴晗正在指导学生进行芭蕾舞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学校的拓展课内容之一,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女。穿上黑色的练功服后,他们显得格外精神。
“洋气”的农村娃
谁说外来务工子女“土里土气”?孩子们跳起芭蕾来可是有模有样。站在队伍第一排中间的那个小姑娘尤其抢眼,她是八年级(4)班的徐思琦,老家在江苏盐城,读小学时就跟着父母来到了上海。“我从小就喜欢跳舞,只要有老师教我就报名参加。初一的时候我学了拉丁舞,现在开始学芭蕾,觉得特别高兴。”
徐思琦告诉记者,能到杨行中学来读书是她最大的幸运。“学校不仅环境好、设施先进,上课的内容也特别丰富。我们每周都有一节拓展课,内容包括舞蹈、声乐、园艺花卉、专利发明等等,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室外阴雨绵绵、寒气逼人,舞蹈教室里开足了暖气。学生们即使穿着单薄的练功服,也不会觉得冷。教室的木地板上铺着厚厚的红地毯,前后两面落地大镜子闪闪发光,还有四周一圈金黄色的把杆,将芭蕾舞特有的氛围烘托得十分浓郁。
一个身材特别瘦弱的女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叫刘雯,还在读初中预备班,老家是四川省资阳市。她要在整个舞蹈中,和男生配合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技巧动作——空中转体8圈。“我们练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动作练好,很有成就感。如果有机会参加比赛,我非常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来看我的演出……”
“跳舞让我变了个人”
“张建炜的动作很标准,大家要向他学习!”吴晗老师的一句话,让男孩的脸变得微红。八年级(5)班男生张建炜来自河北衡水。“我跟着父母到上海两年多了,刚来时性格比较内向。老师推荐我来参加舞蹈拓展课的时候,我还不太情愿,但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张建炜的父母都在上海务工,父亲是机械工,母亲是销售员。起初,他们对儿子参加舞蹈班的事并不赞同,怕他分散了精力,影响学习。“但是看到我的性格逐渐变化,成绩也越来越好,他们就非常支持了。”张建炜说,“跳舞让我变了个人,他让我释放身心,在训练中也加强了和老师、同学的沟通。”
吴晗说,像张建炜这样因为跳舞而发生变化的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还有很多。“一开始来跳舞,可能大都出于兴趣或好奇,但要坚持下去,靠的就是毅力。这些孩子都很好强,在拓展课上、参加学校舞蹈团的比赛中,他们的付出获得了肯定与回报,因此建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初中毕业的一个安徽男生,名叫卞自祥。回到老家以后,他逢年过节还会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他说遇到挫折的时候,总会想起初中跳舞的那段经历。他还说将来要回杨行中学做老师,帮我一起编舞、教学生,我感到特别欣慰。”吴晗说。
“就这么一直跳下去”
从2007年到杨行中学做舞蹈老师至今,吴晗教过的学生有上千名。她热爱这份事业,也愿意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们在一起。她选出40多名素质较好的学生成立了学生舞蹈队,亲自编舞、排练,带着孩子们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2009年,我们代表学校参加了迎世博‘青春艺华’主题舞蹈汇演;2010年,我们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展演和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上海专场的演出。虽然舞蹈队的孩子每年流动性都比较大,但并不影响我们坚持下去的决心。”
杨行中学校长倪华跃对记者说,学校目前7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包括四川、福建、湖北、安徽、江苏等地。
“学校在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时,一直坚持‘美育’的品牌,让孩子们在文艺气息浓厚的氛围中爱上学习、健康成长。”倪华跃说,“下一步,我们打算与周边其他学校进行美育联建,以舞蹈为纽带,把素质教育连贯下去,就这么一直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