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宝山区高境三中七年级五班学生朱娇娇最是开心:这个3年前从安徽阜阳来上海读书的孩子,从44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学校少先队6个大队委员之一。她总爱说的一句话,如今说来更显亲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
在宝山,农民工同住子女有5.8万。3年来,宝山区投入10多亿元,在上海率先实现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和本地孩子一样的教学环境、一样的教育、一样的关怀。
“塑胶跑道、标准操场,电脑房、音乐室、图书馆、食堂,样样都有。”朱娇娇说起自己的学校,一脸幸福。
2008年以来,宝山区各镇投入专项经费3457万元用于学校设施改造;为让所有农民工同住子女免费入学,政府每年为每位学生拨付2500元,由市政府、区政府、镇政府共同承担。在大场镇,民办学校由政府出资,镇政府校产管理部托管,校舍、活动场地、教学设备都按国家标准建设和配备;“申华民工子弟学校”改制为“民办申华学校”后,镇政府投入了300万元大修。
朱娇娇的父母来上海10多年了,初期收入很低,只能把孩子放在老家和外婆住在一起,每月寄钱回家。后来经济条件稍有改善,就把孩子接来上海,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没想到女儿到了六年级,根据区里统一安排,和本地孩子一样进了公办学校;更没想到进了公办学校,不收学费,也不收书本费。朱娇娇的母亲孙敏高兴地说:“读书环境越来越好,费用却越来越低,我们在上海工作越来越安心和舒心。”
农民工的孩子曹莹和同学一起参加“希望杯”数学竞赛,获得了全国五年级组三等奖。在虎林三小,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的30%,他们的进步特别快。学校的“红领巾气象站”小有名气,参加校级组的20多人,一半是外地学生。许多家长由衷地说:“自从孩子来到上海读书,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将来一定会好。”
为了保证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习质量,宝山区教育局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让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区内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老家,这孩子考试总有不及格,三门至少两门红灯,来上海后,她进步特别快,现在基本上是班里的前十名。”朱娇娇的班主任张旭老师说,“她很聪明也很好学。”朱娇娇则说:“老师教得很仔细,能听明白,有不懂的地方尽可以问,老师都很耐心。”
“我也能和同学们一块去春游了。”高境三中七年级六班非沪籍学生张方静放学一到家,就把好消息告诉家长。学校组织同学到辰山植物园春游,她很想去,但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便准备放弃。没想到,她和10多位一样困难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资助。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这是宝山区全体老师的行动准则。在高境三中,孩子们可以选择参加多个兴趣小组。从山东来上海读书的宋霞霞参加了手球队,很快在运动队结识了上海的新朋友,她说:“每周都和队里20多个同学一起练球,特别开心。”在融和的氛围中,上海籍学生也认识了不少外来农民工子女。七年级四班的上海籍学生朱芸告诉记者,她们学校有许多外来农民工子女同学很聪明,有的会自编节目,有的很有体育天赋,而爱劳动是他们共同的优点。
以均衡、同等、公平为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宝山区委、区政府一直关注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尤其近年,更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帮助越来越多的孩子融入上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