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动人的民乐合奏《海岛春潮》拉开了“赶潮”——周永生作品音乐会的序幕。吹打五重奏《赶潮》、云锣独奏《钢城抒怀》、打击乐《搏》、女高音独唱《心中的慈母》、男中音独唱《问海》、女声小合唱《江河万古流》……二个多小时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从小追求音乐之梦
用人生写音乐,用音乐写人生。这是周永生执著追求的人生目标。4月26日下午,宝山区文广局为宝山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周永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展现周永生30多年来的音乐创作成果,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区委书记吕民元对举办周永生作品音乐会发贺信表示祝贺。
周永生生于长江口横沙岛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广阔的天地、浩瀚的大海,养成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家庭贫苦的生活条件炼就他坚强、刚毅的意志。从小,周永生听着家乡的民歌、民谣长大,大海的浪涛声,田野里的鸟鸣蛙叫声,使他从小开始追求音乐之梦……于是,他学唱渔歌和劳动号子,学习笛子、二胡、扬琴和锣鼓,也学会了识谱。以后又经常在田间、堤岸和舞台表演,成了横沙岛上一名群众文艺骨干。1973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向全国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周永生被上海音乐学院这所著名音乐学府录取时,谱写精彩的音乐人生也就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音乐创作源于民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周永生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基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在基层学习民间音乐,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谱写了一曲曲反映纯朴民风的动人旋律。“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没到嘴”,这是一句在横沙岛上广为流传的渔家谚语,说的是阴历初三和十八这两天的潮水涨得特别快,这给渔民外出打渔带来风险。周永生用艺术化的语言创作了女声独唱《初三潮,十八水》,在第八届上海十月歌会演出,获得三等奖。唢呐独奏《喊海》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乐曲,表达了出海打渔亲人的呼唤和怀念之情,获得第十届上海十月歌会的银奖。
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不断创新、超越,周永生创作了近百首音乐作品,受到中外观众好评。令周永生骄傲的是,2004年在中法文化年中,由他创作并领奏的富有江南特色的竹乐合奏《翠竹嬉春》在巴黎“上海周”上演出,三天演出吸引了众多法国观众驻足观看。说起这场景,周永生高兴得仍溢于言表。《翠竹嬉春》这个以竹器为乐器合奏的民乐,在上海世博园“滨江风情”专场文艺演出中,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跳桑巴舞的巴西人狂热奔放,在欣赏到周永生演奏的《夜深沉》时,整个剧场寂静,演奏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巴西艺术团长兴奋地说:“周永生,你终于让热情的巴西观众可静心欣赏音乐了”。
乐于为音乐赶潮
“为人直,为艺曲”。周永生说:“做人要正直,从艺要创新”。周永生30多年来乐于为音乐赶新潮,创作的音乐作品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月浦锣鼓”起源于月浦镇传统的鼓种“八仙队鼓”。周永生对月浦锣鼓进行创新改良,兼容吸纳了山西的威风锣鼓、太原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浙东锣鼓等各地民间锣鼓艺术的精华,传统的“八仙队鼓”在表演形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颇具时代特色的“月浦锣鼓”。在他组织和艺术指导下,“月浦锣鼓”已成为月浦镇的“文化名片”。目前,在月浦地区拥有各种锣鼓队18支,演奏者逾千人。几年来,“月浦锣鼓”在国际、国内文艺舞台上频频亮相,先后出访了荷兰、比利时、新西兰等国家,参加了众多的国外民间艺术节。“月浦锣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月浦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锣鼓之乡”。
周永生是创作民族器乐曲、演奏民族打击乐的,他还积极尝探索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创作。由他作曲的女高音独唱《心中的慈母》,是一首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艺术歌曲,这个作品代表上海参加了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群星奖比赛,获得了银奖。
周永生3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追求,从农家的孩子到颇有成果的音乐家。如今,周永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打击乐协会理事。他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曾先后获上海市一等奖和全国性奖项二十多次;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贵宾现场演奏,出访过法国和巴西等国;2007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为周永生出版发行了《赶潮——周永生音乐创作作品选》。周永生为宝山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连续五届宝山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宝山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对于获得的成果和荣誉,周永生并不满足,他说:“音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是他生命的律动,激越的鼓点是他前进的步伐。面对时代的大潮,要不断赶潮、搏击,创作出更多观众喜爱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