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上海共有200多位执证街头艺人,其中2/3都是拥有高学历的80后、90后,有的还代表上海到国外参加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交流活动。
当夜色降临,人们流连于繁华的城市街角,不时会邂逅一场即兴的现场演出,一首直击心弦的动人歌曲。他们,是城市里流动的精灵,他们是上海街头艺人。
上周末,伴随首届“上海夜生活节”活动的开展,上海的街头艺人周末秀在外滩、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公园、徐家汇等区域上演。除音乐外,还有易拉罐剪贴画、小丑气球表演、环保手工艺等展示。
2014年10月25日,上海颁发首批街头艺人上岗证,首批8位持证上岗街头艺人开始在静安嘉里中心附近路段试演。一晃7年过去了,与首批试水者相比,如今越来越多街头艺人呈现出高学历、具备专业艺术素养等特点。
上岗前经过考核培训,上岗后接受监督管理,表演者需具备较高艺术水准,并遵循“不定价、不销售、不乞讨、不扰民”等14项持证上街的职业约定——这是上海街艺自我管理的一大特色,这些年来吸引了多个外地城市前来考察取经。
上海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每一个街角,每一座公园,每一片中心广场,都是一方舞台。街头艺人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繁荣上海夜经济发挥着积极作用。
40岁的刘振胜是一名小丑气球表演者,他穿着一身小丑服,戴着红鼻子,自带欢乐气息,像变戏法一样用气球扎出各种好玩的气球花,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刘振胜说,”自己没什么手艺”,事实上,他已经和“气球”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他从老家河南刚来上海那会儿,就一直靠气球装饰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在街边给小朋友做动物气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也由衷地感到快乐。”
刘振胜收摊前脱下小丑服。
他把自己的行头整理好放进行李箱内。
刘振胜骑着电瓶车去出摊。
2019年之前,他度过了将近两年与城管打游击的日子,“那时候心里不踏实,‘闻风而动’说的就是我们,只要发现城管的身影,马上要跑。”
直到2019年,他从朋友那儿听说了街头艺人可以“持证”,于是去考了上岗证,成为第五批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从此堂堂正正走上街头。
杨勇、董彬组成的风部落组合,是静安公园街头艺人摊位中人气最火的,不少观众跟着他们的节拍一起摇摆。
杨勇是一名吉他手,独立弹唱,他的搭档董彬是鼓手,他们在一起合作了6年时间,在街头或酒吧为观众献唱通俗和流行音乐。
杨勇说,在成为持证街头艺人之前,他一直从事演艺工作,虽然非常热爱唱歌这份工作,但收入一直不太稳定。2017年风部落组合成为上海执证街头艺人。
杨勇和董彬在静安公园做演出前的准备。
一名小姑娘在给风部落组合"打赏"。
杨勇说,最近几个月全面复工复产,上海又举办五五购物节、夜生活节等,他们的表演场次也逐渐增加,收入好的时候一天能超过2000元。
铁丝、电线、易拉罐和一把尖嘴钳,在陈超友师傅的巧手下,就可以变成一辆辆惟妙惟肖的黄包车、摩托车、自行车、老爷车等模型。
陈超友是安徽芜湖人,14岁在老家跟师傅学的是用铁丝做漏油斗,打下了铁丝活的基础,并以此为生,后来买漏油斗的人越来越少,他就转型做起了手艺品,用废旧的铁丝做黄包车、自行车、拖拉机、纺车等模型。90年代初期依靠这门手工艺闯荡上海。
这些依靠铁丝和环保材料制作的模型作品出自陈超友之手。
陈超友在展示一辆用环保材料制作而成的三轮摩托车模型。
陈超友在制作三轮摩托车。
在上海各大旅游景点摆地摊10多年后,陈师傅的手艺越来越受到认可。2015年他成为上海市第二批持证的街头艺人,项目为环保手工艺。
他说,在上海能合法摆摊让他在这座包容的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他的手工艺作品。
李雄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手工艺生涯。他是上海首批持证艺人之一。
曾在废旧物资公司工作的他,一次看同事用易拉罐剪出了一个漂亮的花篮式烟灰缸,被吸引的他闲暇时也学着剪制,从此习得一手好手艺。他用一把剪刀和易拉罐剪出的生肖作品很有灵气。
李雄刚一边在剪易拉罐一边和一名阿姨交流,听取她的需求和意见。
李雄刚有了名气。2014年,演出行业协会工作人员找上门来,他积极参加甄选。但回归街头,妻子颇有顾虑:“街头艺人,听上去就跟卖艺似的。”
李雄刚有自己的坚持,在街头,我是手艺人,行人都是有缘人。
李雄刚在剪一个啤酒易拉罐。
李雄刚喜欢人来人往的街头,和行人零距离交流。他在家里花一个月时间完成系列作品《外滩记忆》时,琢磨着总少点什么。每次出摊时,他就和行人交流,聊自己的故事,问行人的建议,创作思路就打开了。
李雄刚更看重“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的意义。“以前在南京路摆过摊,被赶来赶去,难为情啊。”没有证件之前,他总是和保安玩“猫鼠游戏”。现在摆摊时,他会一直随身带上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