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2025年将达到4.8人/10万人口,2030年则将达到5.6人/10万人口;
上海的心理治疗师数,2025年将达到1.3人/10万人口,2030年则将达到3.2人/10万人口;
上海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医学相关科室并开设常规门诊比例,2025年将达到75%,2030年则将达到95%;
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比例,2025年将达到80%,2030年则将达到100%……
6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简称《规划》)。围绕进一步健全精神卫生体系、大力拓展精神卫生服务内涵、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这三方面,《规划》提出建设精神卫生体系的14项主要任务及17个具体指标,全面推动本市精神卫生工作深化与发展,构建起升级版的精神卫生上海体系。
概括而言,这份《规划》具有“五个一”的特点。
明确目标,统筹“一盘棋”
《规划》明确提出,本市精神卫生工作理念需要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转变,建成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相匹配,与公众身心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精神卫生体系。
以此为目标,《规划》确定2025年和2030年“两步走”的实施战略,明确一系列重要指标作为具体要求,并对理念、定位、服务、布局、人员、保障等进行“一盘棋”的统筹,是上海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时间表”和“任务书”:
到2025年,进一步巩固“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单位家庭尽责尽力”工作机制,形成能级突出、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框架和社区精神障碍康复养护网络框架;
到2030年,部门、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到位,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服务网络有效融合,全面建成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能有效支撑公众自主管理心理健康的精神卫生体系。
优化资源,布局“一张网”
《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将心理健康服务网、精神疾病综合防治网和社区精神康复网合一,在全市布局一张“医防高度融合、资源优化统筹、能级合理有序、功能错位互补、市区联动协同、服务优质高效”的“无缝衔接的全健康网”,并且不断提升这张网的服务能级。
一方面,建设“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大力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推动浦东、普陀、宝山、静安、嘉定、虹口、松江、金山和崇明等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市强制医疗所的新建、迁建或改扩建;
实施市、区精神卫生中心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建设;
按功能分类设置和管理精神专科床位,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精神专科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打造上海特色精神专科服务品牌。
另一方面,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等科室设置与建设,同时推进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拓展妇幼保健机构对妇女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服务能力;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医学服务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能力。
此外,充实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政法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组织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对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
规范行业,打造“一把尺”
随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机构与人员的乱象亦引起社会关注。为此,《规划》致力打造“一把尺”:开展心理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从培训到登记注册的系列管理,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规划》明确,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设置登记与行业管理,支持培育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建立本市心理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实习考核、登记、注册管理等制度;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和伦理规范,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督导,实施心理健康机构分类管理,推进优质服务示范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对各类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社会公示、投诉举报等监督管理制度,对违规者开展惩戒或清退,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支持并发挥本市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组织的行业管理职能。
全民协力,拧成“一股绳”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规划》拓展精神卫生服务内涵,纳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等,拧成“一股绳”,共同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规划》明确,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心理相关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核心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引导形成“社会共同参与、个人自主管理”氛围。
广泛开展对在校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联动各界力量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
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制订针对性宣传教育策略,强化专业机构、行业协会、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活动。
同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及有社会影响的个体心理危机事件等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机制和协同服务平台,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专业队伍的装备、培训、演练和督导,组织开展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强化“12320”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能力,规范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公众知晓度和使用率。探索建立社会举报与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心理热线的运行和管理。
培养梯队,构建“一座塔”
上海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与未来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因此,《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致力搭建一座人才梯队“金字塔”,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规划》着力提升临床、老年、成瘾、儿少精神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推动预防、康复、中医神志病、心身医学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一批精神医学重点学科,加大对精神卫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各类人才计划对精神卫生人才提供优先支持的倾斜政策,培养学科发展骨干人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同时,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将精神科医师纳入紧缺卫生人才范畴,加大规范化培养力度,加强精神科护士专业培训。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可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开展中医类别医师精神障碍防治培训。
支持本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举办精神医学专业,加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在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强化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教育。
开展对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培训,鼓励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员从事精神卫生服务。
本市将建立结构合理、职责明晰的精神卫生专业岗位体系,提升精神科医师、护士和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数量。推进医疗机构引进和培养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工作、康复等专业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综合服务团队建设。
统筹“一盘棋”、布局“一张网”、打造“一把尺”、拧成“一股绳”、构建“一座塔”,《规划》将以“五个一”筑造精神卫生的“上海体系升级版”。(乔颖 宋琼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