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上海“两会”召开;一件是年初启动的“大调研”即将满月。
“两会”会场,与会代表、委员热议改革、开放、创新——自贸区、科创、社会治理、长三角一体化……会场外,围绕这些话题开展的大调研正在全市紧锣密鼓进行。
2018是上海“调研年”。上海的领导干部都在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找准瓶颈、解决问题。这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大调研,将为期一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上海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调研,所谋为何?上海市委书记李强释放的强烈信号是,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
1月2日,新年首个工作日,李强到上海虹桥商务区调研,并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他认为,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上海大调研的序幕就此拉开。
“真找问题”和“找真问题”
此次大调研没有预设主题,要领导干部到基层去“真找问题”,“找真问题”。
2017年11月15日,李强主持履新后第一次区、大口党委书记季度工作会议。他力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此后,李强不断谈到大调研,反复提及“问题意识”。“要关注老百姓生活和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关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李强自己的数次调研,也都围绕问题展开,所问、所思直指发展难点、痛点、堵点。
把问题晒出来,不怕面子上不好看?在上海决策层看来,发现问题恰是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谋求新作为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发展机遇、找准工作发力点的重要突破口。
“真找问题”“找真问题”成了调研重点。
专门为大调研而设立的微信公号“上海大调研”,被网友亲切称为“小研”。“小研”一直追踪着干部调研踪迹,直播大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自留地配置、农机补贴、蔬菜保护区管理等等问题怎么解,地段医院“配药难”如何破……这些问题都被摆上微信平台,和民众“零距离”讨论。公号推出两周来,“小研”也已收到了市民提出的各类建议1.4万余条,“小研”将网友留言分类筛选,按所涉领域@相关各区和委办局,并将得到的反馈及时在公众号上发布。“小研”还开设了“书记手记”和“调研手札”,专题推送各级干部在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感悟,既有对调研方法思考,也有对自身工作的反思。
过去,干部们怕将问题摆上桌面。现在,干部们下去调研,要求基层直接谈问题。
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在调研手记中写道:与群众、企业沟通交流,每每提到困难,最常听到的是“这样的问题不知能不能讲?”我们必须回答:“多大的问题,多小的问题,都能讲!”
宝山区委书记汪泓不打招呼到杨行镇大黄村调研发现,以前去调研,基层都说挺好或者象征性提1个问题,这一次,村里提了污水纳管、村级经济等10个具体问题。汪泓边记边回应,现场解决3个,7个带回去研究,目前已有6个问题镇里正在抓紧解决,1个涉及市里政策已上报有关部门。
大调研发现的问题,很多是发展中的新问题。上海市发改委调研组到郊区奉贤区青村镇、庄行镇邬桥敬老院调研,发现中心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但远郊地区床位空置率较高。青村镇敬老院床位空置率达55%,新增床位投入使用后,空置率将达72%。空置原因涉及收费、财政补贴方式、市区联动等等。市发改委表示,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寻找解决之道。
“走下去就都是办法”成流行语
李强反复强调“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这句话成了大调研的流行语,点透了大调研的方式、方法和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沉入基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调研,发现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
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公交总队开展轨道公交公安工作大调研。调研组深入全市387个地铁站、744个安检点,调研早晚高峰客流量及进出站速度,希望在提升安全检查水平的同时,保证进出站效率。
“上海轨交有666公里,运营里程是世界第一,53%公交出行在轨交,平均每天客流量近1000万人。乘地铁就是图便捷,不能为了安检牺牲通行效率,安全检查和进出站效率哪一个都不能少。”上海市公安局轨道公交总队指挥处处长王伟华说。
近一个月的蹲点调研,轨交公安收集了744个安检点早晚高峰期两小时之内的统计数据:客流量多少,乘客中带大包多少人、小包多少人,安检习惯如何等等。通过数据分析,轨交公安在世纪大道、人民广场等22个车站试行大、小包分道安检,在有条件的车站增添新科技装备,设置快速通道。分道安检车站过包率提升60%,大大缩短乘客进站时间。
在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一个月调研下来总结出一条,干什么事情,调研是把金钥匙、是个传家宝。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出来的“药方子”,是不是真有“药性”,是不是能疗伤止痛、药到病除,还是要到群众中去“把脉问诊”、到事件中去“临床检验”。
马春雷调研发现,企业职工住宿“供需问题”突出,虽已建立“政府保障、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自建、镇村补充”的住房租赁体系,但真正操作起来不简单。他计划进一步调查全区企业职工住宿问题,了解全区到底还有多大刚性缺口,区级层面如何统筹考虑和逐步解决?在更大范围摸清“缺口”、寻准“入口”、找到“出口”。
为改革创新寻找“入口”,找到“出口”
在更大范围摸清“缺口”、寻找“入口”、找到“出口”,正是上海大调研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对难点、痛点、堵点的梳理,为政府改革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入口”,找到“出口”。
大调研全程都建立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解决清单、制度清单,一方面,“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另一方面,把基层探索的有益经验固化、提升、复制,研究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思路,有的放矢,形成有效制度供给。
杨浦区针对街镇在社区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短板,借鉴同济大学师生参与社区“微更新”做法,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和同济开展区校合作,聘请12位同济学者为社区规划师,将专业力量引入老旧小区改造和更新,做好社区品质把控。
松江区大调研发现,产业项目行政审批存在五个方面瓶颈,包括审批环节过多,审批周期较长,职能部门以批代管等。区里组织现场推进会、座谈会、专题会,一个一个问题“过堂”讨论,一个一个环节研究整改,将尽快出台“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项目“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力争将政府审批权力放到离企业最近的地方。
去年底的上海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上,李强谈到2018年四个工作着力点,将“突出制度供给”列在第二位,“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不是资本、人才,而是制度供给。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实现新的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制度保障,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优质制度从哪里来?来自对基层的深入洞察,来自对未来发展的充分预见。用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的话来讲,跑遍所有的村镇、企业,去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只是走好大调研“最先一公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哪些是全区面上的共性问题,哪些是我们可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我们已经有了政策但却没有起到很好效果的问题?使我们的政策举措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符合群众需要,是大调研要跑赢的“最后一公里”。
调研方法在变,干部思路也在变
大调研本身是一场改革,调研方法、调研路径在变,干部作风也在改变。
1月2日,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在金山工业区开了一场“不打招呼”的座谈会。“我接到通知时已是放假前的晚上,就问我有没有空,书记请大家谈谈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素霞说,“以前,这类座谈会都很早就安排,内容也会提前沟通。”
座谈会上,大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出,有些当场得到解决,一时办不了的,区里则明确责任人,不推诿扯皮。戴素霞感慨,座谈会“够坦诚、够敞亮”。
金山区将大调研与原有的制度化群众工作体系相结合,比如“三访四步工作法”,领导干部联系走访、党员干部上门家访、基层党员就地察访,畅通民意渠道;通过收集意见、分析树立、研究解决、信息反馈,规范化解问题流程。“大调研不是一阵风,机关干部要时时刻刻做有心人,把大调研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工作状态,最后形成一种工作自觉、工作习惯。” 赵卫星表示。
上海将大调研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并作为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和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一项内容,干部提拔、晋升和奖惩,也要看大调研搞得实不实。上海希望,大调研革新的不仅是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还有干部思维。
去年底,上海十一届三次市委全会,李强脱稿谈了星巴克烘培中心案例,为有关部门的审批创新点赞。这家坐落在南京西路繁华商业街上的烘焙中心,集咖啡烘焙、生产、包装、煮制为一体,它是咖啡生产车间,也是餐饮和商店,还是“网红”旅游景点——开业以来,很多人在寒风中排队等候入场,就是为了一睹“咖啡工厂”生产流程。这么多业态集中在一个项目上,行业审批没有先例可循,上海食药监局通过深入调研和一系列技术研究、风险评估,为新业态打开大门,制定了《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让类似业态在上海的审批和事后监督都有了法律依据。
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层出不穷的时代,固守老观念、旧制度,就会错失新机遇。在听实话、察实情中问需问计,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及时创新,立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上海大调研,正谋求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