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一村的居民,如今有亲朋来小区,总是不忘带他们去看几处新“景点”。这景点,正是从前让人掩鼻皱眉的垃圾厢房。
2017年,淞南一村7间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智慧垃圾厢房清新亮相。这些垃圾厢房各有特色,有的能说话、会亮灯;有的融合了立体绿化和雨水回收装置,摆放在小区各处,与绿化相映成趣。站在垃圾厢房附近的,是几位宝山区垃圾分类“黄马甲”专管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的垃圾分类。
近一年来,淞南一村的智慧垃圾厢房与人工监督双管齐下,目前的垃圾分拣率基本达到了80%。这样的模式,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
第一步 从围观垃圾厢房开始的改变
淞南镇,超过2/3的镇域面积属于吴淞工业区,可规划面积范围内的居住人口密度非常高,小区基础设施较差,这让垃圾分类工作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局。
淞南环卫公司经理潘远涯告诉记者:“刚刚清理完的垃圾厢房,不到2个小时又满了,什么东西都往里扔,附近也是堆得一塌糊涂。之前居民们都没有这根‘弦’,垃圾分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淞南环卫公司专门集体前往本市的一些分类收集示范小区实地走访调研厢房设计和分类办法,还去了横沙乡学习湿垃圾“就地消纳”的分类处置经验。调研过后,公司组织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员工集思广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实际需求,还专门对楼组长、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卫生专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
当大家看到《垃圾厢房改造效果图》时,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对即将改造完工的新型垃圾厢房充满了期待。垃圾分拣专管员、党员志愿者也在淞南一村小区内开展了“家访行动”,敲开淞南一村每家每户的门,送上家用分类垃圾桶、垃圾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卡》和相关宣传资料。居民的反应先是惊讶,继而都耐心地听完讲解,垃圾分类理念就这样先靠“土办法”推广到了每家每户。
最终,淞南环卫公司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种崭新样式的智能垃圾厢房,并迅速投产。记者注意到,这种垃圾厢房造型十分漂亮,每逢有人靠近时便发出“感谢您对垃圾分类作出贡献”的声音,天色暗了还会自动亮灯。正面装有LED显示屏,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9点滚动字幕,宣传分类知识。居民踩住踏板,投放口自动打开,不用担心弄脏手;内部还有紫外线消毒灯,防止细菌传播。
不久,融合立体绿化的生态垃圾厢房也投入使用。厢房改造中结合了立体绿化景观布置,挑选了适合一年四季常绿的植物品种与周边绿化环境融合。厢房屋顶设计了雨水回收循环利用装置,将日常收集的雨水通过管道储存在地下贮水容器里,用压力泵将雨水通过喷淋滴管对植物进行日常浇灌养护。
那段时间,居民们的一大乐事,便是围观垃圾厢房。别看这一外观上的变化,不少居民告诉记者,“这对人触动还是很大的。看到小区环境变美,连垃圾厢房都这么干净美观,很不好意思像以前那样乱扔垃圾了。”
第二步 期待“人盯人”模式最终退场
如果说垃圾厢房的改变属于直观的第一步,那么“黄马甲”专管员的到来,则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起到了实际的引导和制约。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天早上7点,这些“黄马甲”们便去各自的小区报到,站在垃圾箱房前面对着居民“苦口婆心”、指导分类,直至晚上7点半才披星戴月回家。
这个由宝山区绿化市容局主导的垃圾分类“黄马甲”专管员队伍,主要由宝山区7家环卫公司负责其招聘、录用和管理。目前,整个宝山区大约有“黄马甲”300多名,分布在各个居民区。
他们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对垃圾厢房、装潢垃圾堆点进行维护管理;二是宣传职能,现场引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开展绿色账户扫卡和积分兑换;三是作业职能,对垃圾厢房进行保洁作业,开展湿垃圾二次分拣。
此外,宝山区已拟定《加强“黄马甲队伍”绩效考核办法》,通过日常考核结合年终考核,将“黄马甲”工作的管理实效纳入绩效考核,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在淞南一村等试点小区,已衍生出“1+2+3”理念,即1名黄马甲与2名居委干部配合,由3名社区志愿者协助,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效果不错。很多一开始“怀疑黄马甲坚持不了多久”的居民,看到他们每天持之以恒,也心生感动,甚至有96岁的老太太还念叨着“垃圾要分类,环境更清爽”,并主动监督其他居民进行分类。
随着“黄马甲”专管员实现标准化作业,积分兑换制度也日趋成熟。由于淞南一村投放垃圾的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手机使用率低,环卫公司便联系软件公司进行绿色账户网的衔接优化,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有别于常规的手机扫卡,采用挂壁式扫卡机自动感应扫卡,建立积分管理后台,针对不会上网的居民开展线下积分兑换。环卫公司还与上海交投再生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借力其回收交易平台“别扔了”,让大件物品通过在线下单,由平台工作人员上门回收,进行后续的环保处理。
不过,“黄马甲”队伍的人力成本问题不容忽视。据介绍,目前他们的工资主要由宝山区财政和环卫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对老旧小区陈旧环卫设施进行分期分批改造,也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而“黄马甲”们还有一个担忧:目前采用的是“人盯人”的笨办法,但总有管不过来的时候。就算大多数人都开始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了,有少数人不分类,造成了干湿垃圾混装,又该如何收运?而对于垃圾不分类的居民,按照现行法律规定,还没有强制或惩罚措施。有人暗暗希望:“要是能像小区禁放烟花那样的力度,就好了。”
据悉,宝山区将在总结试点小区经验的基础上,将垃圾分类“黄马甲”专管员制度推广到全区294个小区,改建751间垃圾厢房,并通过第三方测评更有效的监督垃圾分类,及时发现并整改,从而补齐老旧小区垃圾治理短板。同时,也有专家建议,宝山可依托已覆盖全区的“社区通”,将垃圾分类线下行动和线上监督管理结合起来,通过采取红黑榜等方式,以弥补目前对居民制约不足的问题。
不过,目前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等到居民的头脑中真正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并内化成大多数人自觉的生活行为习惯时,或许是“黄马甲”们可以欣慰退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