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上海市委为吴淞工业遗存更新转型支招

来源:吴淞创新城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2

城市工业遗存记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是工业化开拓者创造并遗留的历史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已迫在眉睫。吴淞地区在城市工业遗存更新与转型中,面临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人力和财力保障不足、城建规划中忽视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问题。

民进上海市委调研后指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吴淞地区定位为未来城市的副中心城区,而其中长江路地块的上海重工业基地——宝钢不锈钢区域作为规划中的重点区块,在地块转型过程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理应成为吴淞文化甚至上海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典范。为此,他们建议:

因地制宜,以特色彰显产城融合的和谐格局

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等工业遗存转型的成熟案例,提炼工业遗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针对传统工业区的老旧工业厂房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原有历史建筑和重点工业地标空间转变成宝钢历史博物馆或文化展览馆,同时创建新的产业空间和品质空间,以文化艺术教育的“原住民”带动传统工业区的核心价值和主体功能,逐渐演变成新兴的艺术创意产业资源集聚区,提供吴淞地区整体转型的源动力。以弘扬吴淞文化和宝钢精神为主旨,政府部门可以牵头组织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大型文化艺术等活动,每年制定专门的主题活动计划,每月推出不同的专题活动周,建立创意合作伙伴计划,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形成合力,吸引社会资金和大众参与工业园区功能更新和转型,把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  为建立吴淞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形成运转高效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的有效手段,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设置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服务机构和相对应的专业研究机构,及时为政府文化产业决策提供智慧支持,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和人才筑巢领地计划等,形成系统化的扶持政策,可以涵盖提供投融资平台、企业入驻补贴、退税奖励、人才培养体系、文化创意专项基金等各方面。利用这种制度杠杆有效调动人才、资金、项目、运营等各个环节的优势元素,完善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使各类社会资本、生产要素、专业和民间的文化教育机构、艺术企业以及高端人才向工业园区流动,形成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为园区入驻企业和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形成融合艺术教育、艺术金融、艺术展演、艺术旅游、艺术科技、艺术地产等多种业态的“国际艺术城”。

引入国际国内的智库专家咨询机制,拓展园区发展思路

建议政府加强与高校合作,依托高校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建立国际国内的智库专家咨询机制,邀请国内外艺术、规划、建筑等专业领域,教育、经济、文化、产业、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研究机构等,以论坛交流的形式对研究核心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以多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多元交叉、协同创新的方式,共同探讨上海工业区未来转型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将这些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以文化为根基,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政策与保障机制,包括相应的规划土地机制、多种产业发展和政策扶持机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机制、社区共治与公众参与机制、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与众创研究机制、专家评审委员与运营管理委员会的共商决策咨询与参谋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