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实体书店”成今年书展一大热词。书展现场,“上海最美的书店”摄影展集中展示了读者眼中实体书店的动人瞬间;上海三联书店、大众书局等书店的概念展台吸引了众多读者;今天,钟书阁在静安区芮欧百货的分店正式迎接读者;而“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关于书、书店及爱书人的未来”沙龙等探讨实体书店现状和发展的活动将于今天举行。
目前,申城共有约2200家拥有发行许可证的实体书店和发行企业。不少新兴的特色实体书店,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专”“特”“精”,仿若一盏盏富有个性的知识灯塔,为读者开启了多元阅读视角。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在讲究体验、分享、个性化的互联网新时代,过往千店一面的同质化书店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实体书店不妨结合各自定位与优势资源,营造出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
在“减法”中,选书为品牌加分
隐身虹口区沙泾港畔寻常巷陌的半层书店,在暑期却格外热闹,几乎每天都有各地大专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来书店寻觅建筑类最新图书。开张1年多的半层,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专业人士、爱好者定点购书交流的“据点”,书店所处的复式小楼也弥散出独特的空间设计感。“这是分众化的时代。一家书店不太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我们愿意当专业荐书人,服务目标读者,把特色做到极致。”半层书店创始合伙人赵琦告诉记者,她以前经常逛书店,但头疼的是,“有时找不到合适的书,类同的书店多,有特色的书店少。”赵琦意识到,有针对性地满足特定读者需求,开出特色书单,或许正是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突破口之一。
半层书店的选书团队主要是建筑师,他们从市面上现有的建筑设计、城市文化类图书中,精选出600种口碑上佳的图书上架,这种“做减法”的选书品位在圈内积累了名声,一些读者成了熟客,定期来淘书。还有粉丝会根据书店公众号推荐的书单“按图索骥”购书。现在,不少建筑设计专业的新书首发都倾向选择在半层书店。
近日,毗邻黄浦江北外滩的建投书局重新开业,主打人物传记图书,书店重点区域集中摆放了全球知名艺术家、商业精英的传记图书。建投书局今年已拿下7本国外知名人物传记独家版权,《恩佐·法拉利传》中文版首次引进,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百威啤酒创始人阿道弗斯·布希等人的传记,都将第一时间与国内读者见面。书店方经前期市场调查发现,优质人物传记与书店商务读者群体高度重合,这让建投书局在图书市场声誉鹊起。
细分背后,是成熟读者独特文化的趣味需求
随着细分化的文化需求涌现,一些实体书店不再追求大而全的扩张,而是根据读者定位提供差异化文化体验。“这种专业化不一定是学术性的专业化,而是能够满足一批有专业化需求的读者。”由大隐书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大夏读书会”创办人之一刘亚军告诉记者,特色书店复兴现象,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一个注脚,书店从过去一味拼低价,到如今开始比拼互动体验、人文素养的质量和选书眼光,比如近期“大夏读书会”就推出“上海学”系列讲座,学者熊月之谈上海历史变迁、作家夏商携《东岸纪事》与评论家杨扬对谈小说中的上海叙事。
不难发现,书店在开办读书会、讲座时,不再“大杂烩”,而是花心思考量活动主题与自身定位的匹配度。老本行是卖家具的无印良品书店,在家居设计上花心思,最近一次沙龙邀知名建筑师张永和与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对话,吸引了百余位读者,与该主题相关的生活美学图书当天卖出200余册。上海古籍书店“海上博雅讲坛”侧重历史、戏曲等主题,第100期特邀学者郑培凯细数汤显祖《牡丹亭》里的精妙用笔。
在上海书城总经理江利看来,书店最重要的两大主角是书和人,怎么把这两头对接好,考验书店经营者对文化细分市场的专业判断。比如上海大众书局美罗城店“专攻”电影图书,书店准备开办电影读物主题展览,吸引相关读者。在上海的二手书店里,梅菲斯特书店除了藏有让爱书人痴迷的数百种旧书“尖货”,还提供短租服务的卧室,参与“上海写作计划”的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就曾在此住宿过。
“书店进入了专业双向选择的时代。”衡山和集书店创意总监令狐磊谈到,现在不少读者相对成熟,对阅读有主见,这种不断进阶的精神追求与专业书店彼此刺激、良性互动。“来我们书店的读者,一般不太计较线上线下差价,他们更看重书店独有的氛围。读者趣味形成后就产生了强大购买力,这对我们是最踏实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