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看病不担忧,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社区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1

“大手牵小手,看病不担忧”,如今,在上海的一些社区,市级医院、区级医院打破原有的卫生体制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专家到社区进行技术传帮带,甚至坐堂坐诊,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居民们再也不用花大把时间去市区大医院找好医生了,因为好医生就在家门口。

社区卫生服务集团:医疗诊疗新模式

在宝山区的一些社区,一种新型医疗诊疗模式已经实行了两年。

据宝山区卫生局局长李士华介绍,这样的医疗模式叫社区卫生服务集团。宝山地处近郊,一旦居民患了大病,往往要乘上数小时车到市级医院就诊,很不方便。为了让宝山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也能看大病,从2008年起,宝山区便在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率先组成了“社区卫生服务集团”。

“集团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那参与其中的成员一定有很多,有哪些呢?”记者问。“集团里的成员都是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市级三级医院,如华山医院、市一医院、曙光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四家三级医院,它们将带领宝山区的二级医院,按区域划分,对口负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便捷、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李士华解释说。

首席医生就诊制:好医生就在家门口

在高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年前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徐培桢来到这里坐诊,丰富的医疗经验加上市级医院的背景,这对于当地一些肾脏功能有问题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一位年龄已达85岁的洪老伯在徐医生这里已就诊了好长一段时间了。说起首席医生就诊制,洪老伯的老伴罗老太滔滔不绝起来,“我老头子前几年患了肾脏癌,2005年在市级的一家医院动了一次大手术,把其中一个肾脏切掉了。自此以后肾功能有所减退,一直需要药物支撑,定期还要去复诊。我和老头子年纪都大了,跑一次市级医院很不方便。市级医院人又多,跑一趟往往需要花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排队就诊,真的很不容易。”

自从得知社区也有专家来坐诊后,洪老伯和他老伴兴奋极了。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省了很多时间和车费,连看病的费用都大大省去了。“在市级医院看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的费用是不一样的,看专家门诊的挂号费贵很多。现在我在自己家门口一样可以享受到和市级医院一样的服务,挂号费却不需要了,长此以往,这不是给我们省了很多钱嘛!”罗老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罗老太说,洪老伯得到了徐医生贴心、仔细的治疗后,现在肾功能已经恢复得很稳定了。“以前在市级医院,由于看病的病人排了长长的队伍,医生没有时间细心回答患者的很多问题。现在在社区医院看病,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每次当我把老头子的CT片给徐医生看时,她总会耐心地给我们解释病情,有时候她甚至会和以前的片子作比较,来消除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让我和老伴心里都特别踏实。除此之外,徐医生还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好转情况合理地提出饮食建议。比如老头子前段时间检测出来,尿酸等肾功能指标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徐医生就会建议他可以适当吃些豆制品、海鲜等,这样才能让身体汲取营养,提升免疫力。通过徐医生耐心、详细地解答,我们现在也能根据身体状况,来掌握饮食方面的规律变化了。”

首席医生不仅让洪老伯尝到了优质医疗的甜头,和一般大医院里紧张的医患双方关系不同的是,这里更让他体会到了温馨。“我老头子用的有些药在社区医院配不到,需要到市一医院配,徐医生就会提醒我们,平时门诊人流量大,星期五比较空,建议我们星期五去,这让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

据高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科长陈虹介绍,目前该社区医院坐诊的专家是来自市级医院副高级以上的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及时做好医疗安全把关工作。一些老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新症状也可以及时转到首席医生进行诊疗。社区居民只要在门诊做好预检,就能看到首席医生了,一点都不麻烦。

现在,首席医生每个星期都有一天在社区医院查房,面对患者出现的一些疑难病例,首席医生也会汇集一些医生对疾病作出判断,这大大提高了医疗质量,让老百姓对基层医院充满信心。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受益,首席医生还定期从医院里走出去,轮流到社区里的各个卫生服务站,给居民们看病。“一般服务站都会事先预约好一些病人,一些病症不是很严重的居民就可以在家门口听到专家对药物调整、治病防病的建议,真正让居民体会到了便捷和实惠。”陈虹说。

社区健康俱乐部:专家教授来上课

顾村镇的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于2009年2月,作为城市人口导入地区,近年来,顾村镇菊泉新城地区的人口增长很快,这对于当地的医疗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菊泉新城地区居住的居民主要是一些城区导入人口,不同人群对于医疗卫生需求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上担当起更大的责任,服务好辖区内7万余名常住居民。”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杨美向记者介绍。

杨美说:“现在都市里慢性病患者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如果等到病情严重了再诊治就会吃很多苦,甚至会引发生命危险。但面对常见的慢性病,如果居民们能建立起预防、保健的卫生意识,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慢性病患者同样可以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基于此,2009年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该辖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疾病管理现状,成立了社区居民健康俱乐部。杨美介绍,“现在一共成立了四家俱乐部,骨质疏松患者康复俱乐部、糖尿病患者康复俱乐部、高血压患者康复俱乐部和肿瘤患者康复俱乐部,各俱乐部由俱乐部所在中心医务人员、居委分管干部、会员小组长及会员组成,日常管理工作由中心社区全科团队负责。”

一年半来,社区居民健康俱乐部紧紧依托第三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联合体,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教授授课、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免费体检等各式各样的形式,让居民们树立起预防为先的意识。

今年78岁的蔡中飞退休后积极参加了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我有高血压病,看到这个俱乐部成立太好了,相同的患者可以在一起交流用药心得和健康经验,让我很受益。”

蔡老伯现在俨然是一位高血压患者俱乐部的活跃分子,对于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俱乐部在每月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下午都会有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或者罗店医院的专家、医生来讲课。现在我已经上了20多次的课了,原来对健康知识我只是略知皮毛,现在增长了很多健康知识。”

蔡老伯退休前是一位教师,如今听讲座,他就像一名学生认真地听着专家的指导。甚至课后,还要拉着医生询问疑惑,交流经验。

谈起专家讲课的受益,蔡老伯举了一些例子,“以前我一直大清早起来锻炼身体,上课时医生则建议我们天气寒冷时,最好要等太阳出来以后再锻炼身体,一来空气会变得更加清新,二来可以减少低温对于心血管的刺激,我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我都纠正了以前的不良习惯了。”

“在用药方面,比如说一些高血压药怎么吃效果好,医生都会给我们做详细地解释。通过课程,我发现了以前不少的不良用药习惯,现在纠正后,感觉药效比以前好多了,血压也能控制在稳定的状态。”蔡老伯感触地说。

据记者了解,一年多来,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个俱乐部共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70多次,参与人数达1600人次,比如骨质疏松患者俱乐部还定期组织会员学做中医“易筋经”锻炼体操,加强居民们健身壮体的健康意识。各俱乐部会员通过讲座讲义、宣传资料、沟通交流等活动,基本掌握了慢性疾病的防治要点,改变了不相适宜的生活习惯,在生活质量、心理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