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3

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制造企业越来越现代化,曾经辉煌的中国工人已经“风光不再”;也有人说,全球化大工业背景下,流水线作业只能让工人定位为“操作者”。而宝钢却长期坚持将工人作为创新主体,将岗位作为“蓝领创新”的最好舞台,让“千万双手动起来,千万个脑袋转起来”,激情演绎了一曲饱含时代意义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蓝领创新”成为宝钢创新主体

去年,宝钢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30%的利润。

“职工是企业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说,宝钢式创新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

工人发明家孔利明只有初中文化,但已拥有190项专利,是上海市职务发明专利第一人。20多年来,孔利明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我的大学在宝钢。”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在宝钢的创新氛围下,一个普通工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带动了一大群人跟上时代的步伐。

出身钳工的卢江海一直以为创新是技术人员的“专利”,与工人无关。他在孔利明的带动下,开始了立足本职岗位的专利研发。目前他已是宝钢的“金点子大王”,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

在宝钢,像孔利明、卢江海这样的普通职工成为创新主体,给企业带来竞争力。一提起“蓝领创新”,宝钢人会很自豪地说出“一二三四五”,即上海市职务发明第一人是宝钢工人;宝钢有两人获得国家命名的“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全国十名工人中,宝钢占三人;企业技术秘密年均2000余件,四成由一线工人完成;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

“机器不能代替人,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钟燕群认为,宝钢的“蓝领创新”,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依靠职工的最好诠释。

岗位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钢铁业严重亏损,企业要在危机中求生存,必须降本增效。宝钢炼铁技术工人储滨及其团队,结合在一线岗位上的经验和思考,改变传统操控方式,2009年为宝钢降本增效3.89亿元。一线职工岗位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为企业“危中求机”增强了信心。

徐乐江说:“一线职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潜力激发出来,让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他们的工艺创新和合理化建议一般都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员能够想到的。”

岗位创新已成为宝钢的核心竞争力。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形成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活动基地等六个梯次,逐步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由个人到团队、由低端到高端的创新格局。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额度从10元到100万元,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宝钢“蓝领创新”活力旺盛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立足建设自主型职工队伍。宝钢率先提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为一线职工设置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岗位,打开了普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立足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企业绩效优异的前提下,职工薪酬也不断提高。目前,宝钢已经有40多名一线职工,因为善于创新,领上了50万的高额年薪。同时,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科学管理,实行开放性的岗位责任制,提倡职工以顺心、顺手、顺带的姿态和方式,把大量、经常、反复出现的现场问题,解决于一线。

探索“蓝领创新”具有时代意义

在宝钢,“蓝领创新”已成为一种企业文化。2006年,宝钢金属宝翼制罐公司为了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职工自发创新,使每个钢罐的白底涂耗量降低了0.06克,相当于节约米粒大小的涂料,但对于年产6.4亿只钢罐的企业来说,可降低涂料成本50万元。

现在“米粒”精神已在宝钢广为传承,一线职工提出了大量降本增效的好点子,小到一块抹布、一件工器具的使用,处处自觉为企业节能挖潜。这些小“米粒”集腋成裘,每年为宝钢节约的成本数以百万元计。职工之所以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开动脑筋,主动为企业降本,积极为企业创新,关键在于“职工与企业追求共同利益”,形成一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也是“蓝领创新”的根本动力。

长期研究职工创新的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杜仁伟说:“宝钢‘蓝领创新’的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眼下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新一轮经济建设中亟须‘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钟燕群表示,宝钢“蓝领创新”体系和机制,可复制、可学习,上海市总工会将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企业,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