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军看着最后一截红彤彤的钢胚逐渐冷却,变成卷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像父亲看着阳光下正在成长的儿子。
伴随这截卷板的出炉,王军所在的2050热轧主轧线已经出产1亿吨产品,而王军作为主轧线的设备点检员,陪伴这条生产线渡过了无数个年头。每天早晚各来车间检查一次,让他对2050热轧主轧线了如指掌,通过他的改造与创新,2050热轧主轧线已经为宝钢服务20多年,产品与能耗达到领先水平。现在王军已经是宝钢有名的工人发明家,他组织的发明创造协会,有22名成员,拥有专利200多项,技术秘密更多。
不仅是王军,曾乐、王铁梦、韩明明、孔利明、王康健等来自各个单元不同岗位的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工人发明家,也时时给宝钢输送着新鲜血液。
今年4月28日,宝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大奖评审委员会在对宝钢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钢作为钢铁行业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通过二次创新和自主集成创新,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体系。”
从无到有25年跨入世界500强
宝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12月23日。当时为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面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厂成立。
1985年9月,宝钢一期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投产第一年,就全面完成设备功能考核,实现了保本微利。1991年宝钢二期工程投产……
作为一家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第一桩”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用20年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用25年时间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实现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坦言,从宝钢1978年建厂以来,可以用16个字总结:“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宝钢以钢铁为核心主业,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发展六大相关多元产业,提高公司钢铁产业链的竞争力,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宝钢生产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建筑装潢、金属制品、航天航空、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截至2010年末,宝钢资产总额4321亿元,所有者权益2602亿元,职工总人数118500人。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3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42亿元。宝钢凭借只占钢铁行业7%的产能,创造了行业27%的利润。
支撑高利润率的,是宝钢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创新体系——以研究院为主体的产销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生产、研发、设计和装备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重点的、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
宝钢研究院是由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技术处中心试验室发展而来的,目前的职责是承担公司重大、前沿、基础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质量、技术难题,为公司重大工程建设、用户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2010年,宝钢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比例达到2.0%。
在宝钢新一轮发展中,宝钢的工程技术板块以成为国际化工程技术服务商为战略目标,承担着实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在2009年集团业务整合中,宝钢工程技术公司、宝信软件、宝钢检修、宝华招标、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公司归并成立了宝钢工程技术集团。
而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则构建了宝钢坚实的创新基础。据宝钢集团工会原经济工作部部长蒋晓农介绍,宝钢职工创新的特点是,创新课题来自于现场、创新过程立足于现场、创新成果应用于现场。近年来,宝钢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
在这三大体系之上,是由技术创新委员会、专家资源库、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及分中心)组成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专家咨询、分层管理的较为完整的宝钢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
同时,各职能部门也围绕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和完善了包括员工自主管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党员登高计划”、“最佳实践者”活动等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在内的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协同。
在各体系和制度的保障下,宝钢研发、工程集成、现场三个体系互动融合,有力地推进了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二次创业全员携手共创未来
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成本上升、主导产品需求减缓、同质化竞争激烈、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保障脆弱,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提前进入冬天。
刚刚公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现状作出如下判断。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很大,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原料价格的制约日益增强。钢铁行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无论是行业自身还是外部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如何转型?实际上,宝钢从两年前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概念,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新征程。
宝钢不断完善各项创新体系和制度,力求覆盖各层级,形成形式多样的评价激励机制。与一般性的考核或表彰奖励不同,宝钢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这使得创新成为从宝钢集团决策层到一线普通员工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
三大创新体系中,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被认为是宝钢最坚实的创新基础,也被认为是宝钢抵御市场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宝钢梳理出技术创新体系统筹策划、组织保障、技术成果转化和固化、外部技术资源利用、研发条件保障、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创新文化渗透、激励机制导向10大能力,并将这10大能力细分为34个维度,对各子公司进行体系能力评价,重点是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能力的均衡性、进步的可持续性。相关的体系评价结果与各子公司领导干部年度任职评价挂钩,纳入公司决策层对干部的考核和评价。
而针对各层级员工的评价激励,在宝钢更是丰富多彩、操作有序。宝钢借鉴国外人力资源变革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技术业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发展“双通道”思路,在两个通道分别设立首席师、主任师、区域师三级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满足了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获得晋升发展的需求。此外,还有无处不在的,对创新者的信任、尊重、启发和欣赏。
宝钢分公司热轧厂首席设备点检员、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王军,其所在作业区的员工,人人都有创新成果。
今年29岁的江伟,2004年大专毕业后进入宝钢,从事试样机械加工工作,是一名岗位协力员工。他靠自学先后取得了本科学历和机电数控高级工证书,拥有4项专利、一项先进操作法。2010年,宝钢首个以岗位协力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江伟工作室挂牌成立。
至2010年,宝钢集团公司有员工创新工作室66个,常设创新小组2213个,有100名创新志愿者和100个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结对开展“双百”活动,实现创新活动基地与企业现场对接;员工自主管理取得创新成果7500个。这一年,宝钢员工创新基地还组织了40次创新论坛、209次创新成果发布、10次跨厂际技能交流。
目前宝钢汽车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已具备向世界著名汽车厂供货的能力。宝钢的高强度石油钻杆、油井管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并出口到中东、欧美等市场。宝钢家电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7.3%,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市场占有率达到31.4%。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宝钢以66%的供货量成为最大的管材供应商。宝钢是国内惟一能生产用于钢制易拉罐的超薄镀锡板DI材的钢铁企业。宝钢的宽厚板拥有100多个新品种,造船板通过了8家国际船级社质量论证,高强度船板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覆盖大型船舶整船供应范围。宝钢自主研发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不断拓展,成功开发出无取向环保涂层硅钢。北京奥运会场馆、央视新大楼、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上海世博会场馆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均采用了宝钢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