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花一元钱就能买一张门票,随后由服务员泡上一杯茶,一边喝茶一边惬意地坐在靠背椅子上听一档评弹、说书。日前,笔者和几位朋友特地前往宝山区罗泾镇的“新苑书场”,听书、品茶再加上聊聊天,度过了一个悠闲的休息日。当天听的是《玉蜻蜓》里的几段。说书的是来自苏州评弹团的两位青年演员,也是说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听上去真是十分的悦耳,十分的过瘾。笔者恍如回到了童年时在老家所住天潼路上的“玉茗楼”书场听书的场景。
据罗泾镇当地的老人说,罗泾镇位于市郊最北部,与江苏省浏河镇仅一河之隔,当地方言与苏州评弹的运腔用调有着许多渊源联系。长年来,此地乡民就十分熟悉和喜欢吴侬软语的评弹、说书。前些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闲暇时甚至会走上几里路到附近集镇上的书场去“过把瘾”。许多农民迁居到镇中心新建的农民新村里,他们在过上吃用无忧的生活同时,希望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自2005年起,罗泾镇政府投资近百万元,将原来的影剧院改建成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还特地开设了一个设施相当考究的小型书场。
罗泾镇的这个新苑书场启用至今,每天都上演一档节目,从不间断。上海、苏州、无锡、常熟等地的曲艺评弹团演员都先后到这里演出过《白蛇传》、《何文秀》、《狸猫换太子》等评弹书目。这些书目一般要连续演出半个月。为满足收入不很高、但听书很入迷的“书迷”们的需求,书场的门票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为此,罗泾镇政府每年拨出了6万多元用以支付演出费,并辟出两间房供演员免费住宿。这些举措不仅赢得“老书迷”的赞赏,而且受到演员的好评。
笔者的家自去年从杨浦区五角场镇乔迁至宝山区的淞南镇,成为宝山区居民的这一年多来,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宝山这一昔日的上海北郊,如今正在不断走向经济、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且随着宝山的城乡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宝山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完全可以和中心城区的居民有的一比。其中的罗泾镇新苑书场推出的“一元书场”特色,便是宝山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可圈可点之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我们上海,文化建设的格局、文化设施的层次与分布和向上海人民群众奉上的文化节目的“菜单”,无疑应该是多元化、多样化且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的。这样才能不断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不同区域乃至文化爱好各有不同的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推动上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加快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这是一个无比宏伟且层次丰富多彩、需求多元多样的大工程。在这当中,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这样的金碧辉煌、造型优美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和高端演出场所,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当然是必须的,且还要多增加几座大型现代化演出场所,让更多的城乡居民能很方便地就近走进剧院,欣赏欣赏《天鹅湖》、《妈妈咪呀》等中外经典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同时,遍布于城乡四面八方的社区文化中心乃至于像“一元书场”那样的非常平民化的演出场所,无疑也是必须和不可缺少的。因为数以千万计的上海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姿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追求,恐怕更是离不开那些“建在家门口的剧院、图书馆”或“建在家门口的书场”。
“一元书场”滋润着城乡居民的心灵,丰富着城乡居民的文化,也给众多的城乡居民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快乐、惬意和美好的精神享受。笔者希望类似于“一元书场”那样的公益性、平民化的文化设施与演出场所在上海越来越多,也建设得越来越好,使之如同网络般地遍布于上海城乡各处。进而让上海城乡人民群众广泛地享有更多更好的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风雨露滋润着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成为鼓舞人民群众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