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发展水平高,但同时生态消耗也大。我国城市亟待转型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9月23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何芳、霍佳震三位教授新著的《(2011-2012)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正式发布。35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数排行榜揭晓。
该《绿皮书》作者、可持续发展专家诸大建教授介绍,有别于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流行评估研究,《绿皮书》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发展应该用尽可能少的生态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人类发展”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在理论创新、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均做出了新的探索。
如何尽量控制城市的投入而尽可能提升其产出?为此,研究团队将城市的可持续性分为“人类发展半球”和“生态投入半球”两个半球,视两半球的匹配情况即可判断该城市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发展半球超过了生态半球的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而生态供给有余,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半球远远滞后,就是可持续的不发展。”
基于此理论研究前提,研究团队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以及长三角16个城市展开实证研究,分别采用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土地资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耗、人均生活垃圾、人均水资源消耗等7个基本指标,测算出了这些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消耗指数”,并对它们进行排名和解读。
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普遍具有“人类发展水平高但是生态投入消耗大”的特征。这一特点很清晰地呈现于一张坐标图上,横坐标代表“城市人类发展水平”,纵坐标代表“城市生态投入”,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这些大城市均位于该坐标右上区域。“这表明这些大城市都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不持续发展方式。”另外一些城市则分属坐标图中不同区域,被归为“低投入低产出”、“低投入高产出”、“高投入低产出”发展方式。
针对各类城市的特点,研究团队最后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和改进路径,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转型相关政策提供支撑。比如,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团队提出,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提高质量”,保证在不减少现有人类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受评的大部分暂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城市,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城市尚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态,应该保证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跑赢生态投入的增长速度,逐步提高人类发展水平,并稳步过渡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上。
三位作者表示,通过携手跨学科合作研究,共同推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绿皮书,是为纪念“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20周年,并直接针对中国城市化需要提升质量这一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期待《绿皮书》成果能够切实为我国各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此绿皮书近日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