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城投创新融资方式

来源:上海杨浦市人民政府 2017/10/15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2

杨浦城投集团公司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筹划企业二期债的发行。面对记者并不专业的关于是否能给出发行二期债具体时间表的问题,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笑着解释:“这个最后是要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所以我不能给你明确的时间节点。但以保障性住房作为募投项目已经确定,正在积极地与券商进行沟通,我们城投在努力。” 

谨慎、谦虚却又坚定的“在努力”三个字透露着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不仅来源于2010年杨浦城投在沪上区属国企中率先发行了15亿元企业债券的成功经验,更来自企业这几年的良性发展。 

据统计,企业总资产从2009年末的256.76亿元增加至2011年末的389.96亿元,净资产从51.37亿元增加至58.71亿元,净利润由1.86亿元上升至2.26亿元。 

创新始于“突围” 

2010年,时逢国家宏观调控全面趋紧,“控制通胀”成为政策主基调,货币政策加速收紧。作为区属国企的杨浦城投,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因为非经营性资产偏多,资产质量并不高,再加上国家严控地方性融资平台等种种困难,解决融资问题无异于一场“突围之战”! 

直面瓶颈,怎样破解难题?唯有敢于攻坚创新。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投创新发债,举全区之合力,多方支持,区主要领导更是亲自赴京商洽有关部委。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杨浦城投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孝平的带领下,创新机制、汇集资源、凝聚智慧、高效穿梭、力求突破。当时,一周三会研讨成了家常便饭,七日一报批文,全程高效“连轴转”。集团上下团结一心,逐一攻克重点环节的各个难点,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要求的19项申报内容和1000余份资料的准备,相比同类申报项目缩减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攻坚! 

2010年7月28日,是值得每一个为之奋斗过的城投人记忆和骄傲的日子,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以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为募投项目,杨浦城投成功在上海市区属国企中率先发行了15亿元企业债券,其中12亿元用于轨交12号线工程杨浦段的建设,余下3亿元用于补充企业营运资金。

这个15亿带来的信心和意义是非凡的,企业债的发行不仅实现融资方式创新突破,拓宽了渠道,改变了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开创了一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轮驱动的新路;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杨浦速度和杨浦人的创新精神,这种精气神同时也孕育着杨浦城投发展的创新灵魂。

盘活资源,敢想敢干

创新是推动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健康发展。

15亿元中长期低息借款资金及时给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杨浦城投集团公司也借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资产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民生能级进一步增强,成为杨浦区核心投融资平台和区域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1年,杨浦城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经过新一轮国资国企整合重组,杨浦置地有限公司、杨浦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和杨浦市政养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3家公司被吸纳成为城投的新成员,企业在资产总量、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企业被赋予更高的希望、目标与使命。

集团公司从新的实际和全局出发,有效地盘活优质资源,敢想敢干,继续探讨多元化融资渠道。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争取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为切入点,以集团公司担保,以新纳入的所属公司杨浦置地有限公司为申报主体,成功申报10亿元公积金贷款,集团上下合力,再次实现融资创新又一突破。

一个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企业不会满足当下的成功,为了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好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大局,杨浦城投将创新寄于长远。

公司领导深知,永不停息的创新源于机制创新,需要观念转变和人才储备。只有通过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保证,才能确保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一个着眼于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职工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型基金”设立起来,从制度上创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强化和内控,着力当前,放眼未来,彰显着杨浦国企创新的光辉。  ■应沈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