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全市有30万平安志愿者放弃与家人团聚,放弃春晚,甚至放弃年夜饭,走出家门守护这座城市的宁静。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朱珉迕 洪俊杰
6岁的董亦君第一次做志愿者,就是在昨天——农历大年三十。晚上9时许,刚上一年级的他在父母带领下穿着橙色马甲,在自家小区里来回走。
在徐汇区天平街道大同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偶遇了这一家三口。“有你们这样的志愿者,才有城市的平静和祥和。谢谢你们!”姜平拉着6岁男孩的手说。
这是《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的第二个除夕。这一晚,全市有30万平安志愿者放弃与家人团聚,放弃春晚,甚至放弃年夜饭,走出家门守护这座城市的宁静。
在与大同坊几乎成对角线的虹口区曲阳街道巴林小区,孙惠昌、瞿培英夫妇第一次在年夜饭时分把儿子“赶”去了丈母娘家。“阿拉有事体。”老两口对儿子、儿媳和小孙女说。5点刚过,同样身穿橙色马甲的他们已经在小区兜了一圈。按计划,他们和10多位同伴要巡逻到晚上11点;而平安志愿者们的“领队”——巴林居民区书记方国华和他的几位同事,则要一直守到初一黎明。
“每年大年夜通宵,早就习惯了。”晚上7点不到,方国华对记者笑笑。一个小时后,静安区南西街道泰兴居民区书记许鸣伟重复了同样的话,并加了一句:“年夜饭从来不吃的。”
许鸣伟管辖的社区,设了25个“岗点”,有88名志愿者来回巡逻。此前,他们已经在小区内贴满了“禁燃”宣传海报,并上门向1115户居民征集了承诺不燃放烟花爆竹的“承诺书”。这些工作的投入力度和辛苦程度并不亚于去年——在“禁燃令”施行的第一年,老许和同事们为了实现“零燃放”,一度使了“洪荒之力”。当时,辖区内的不少商户还一度给过他们“下马威”。
“很多人一开始不理解,反过来质问我们,不让放烟花爆竹,还有年味吗?”许鸣伟回忆道。而今年再上门劝说,工作似乎不那么难了。“好几家没等我们开口,先说:你们放心好了,绝对不会放的!”老许说,这说明“‘禁燃令’真的开始深入人心了。”
很多人有同感。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太浜巷居民区,居民区书记陆建萍感慨,“现在比过去好多了”。“前几年可以放鞭炮的时候,我们大年夜晚上都要戴着安全帽、提着两桶水出门”,她说,“去年我们小区就没有人放鞭炮,今年应该也是这样”。
这是个开放式的老小区,共有2479户居民,既有高层楼房,也有共建房、老公房,最老的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这里人口密度高、各种设施也相对老旧。与许多小区一样,早在年前,居委会就开始宣传“禁燃令”,小区里拉起了横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个门洞贴了宣传材料,楼组长们挨家挨户进行告知,有4户居民主动上交了家里存放的烟花。细心的陆建萍还特意准备了两挂电子鞭炮,“谁家过年想要热闹热闹,就可以借去用。”
陆建萍的搭档,55岁的社区民警李维富,对“零燃放”也挺有信心。但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晚上8点,李维富带着6位平安志愿者在小区内巡逻。远处巷子的尽头出现了烟雾与火光,李维富加快步子走了过去,原来是居民在烧纸祭祖。他提醒居民,“注意安全,一定要等火全部灭掉人再走。”
志愿者在小区巡逻的时候,小区的广播喇叭也响了起来,宣传《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一遍普通话、一遍上海话。“小区里面外来人口多、有的老人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我们就用两种语言广播”,68岁的老治保主任、现在的平安志愿者顾月芬边走边说,“小区里面多兜一兜,我们心里也放心。”
晚上8点20分,李维富和大家回到了居委会。这是他们大年夜的第三次趟巡逻,之前晚上5点一次、7点一次。老李的桌子上摆着几个面包和苹果,“这就是我的年夜饭,因为不能脱岗,也就面包白开水对付过去。”老李在这里当了7年的社区民警,7年的年夜饭都在居委会里解决。
晚上9点,大家准备收拾收拾再次出发。“接下来我们就要在每个卡点蹲守了,看到有燃放的及时劝阻,争取不留死角”,老李跟记者说,“只要小区太太平平,明天早上下班后我也就能睡得着觉了。”
这时,许鸣伟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始了再一次巡逻。偌大的小区里,看不到可能燃放烟花爆竹的迹象,而此时,南京西路街道派出所的全体120多位民警已经在各条弄堂和街巷里就位多时。
问他今年的工作是不是“好办”一点了,老许点点头,又摇摇头:“难度比去年小了,但投入一点都不能比去年少。”他补充道,“必须每年持续下去,形成习惯。真的形成习惯了,才是真的好。”
方国华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也是“习惯”。“一定要持之以恒,”这位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老书记”说。
而孙惠昌、瞿培英夫妇的思绪已经从“禁燃令”跳到了“禁烟令”。孙惠昌告诉记者,他们这批志愿者已经开始操心,今年3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能像“禁燃令”那样立竿见影吗?
“这好像比‘禁燃令’更难,也就更需要我们出力。”孙惠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