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活力上海:寻找城市治理的内生力

来源:新民晚报 2020/06/23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1

汪曾祺曾写道:“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挤挤挨挨,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的确,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也是城市里最暖心的一幕。

共享休闲空间、爱心椅、加装电梯、社区公益基金……老百姓关心的大城小事如何一一破解?如何通过激活社区细胞让城市充满活力,并以此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近日,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了若干有特色的社区自治案例,通过最佳实践,寻找城市治理的活力之源。

周家渡街道:“堵心墙”成“聚心圆”

云台第一居民区运用“三会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难题

刚刚过去的周六,细雨霏霏,但在浦东周家渡街道云台第一居民区,热闹的跳蚤市场,吸引了许多“老邻居”“小邻居”走出家门,参加居民们自发组织的睦邻集市活动。

0

图说:小区周末的跳蚤市场 云台第一居民区供图

“这样的场景多年来难得一见。”居民区书记刘霞告诉记者,这里是有25年房龄的动迁老小区,虽然都在一个地块上,被分为北面的昌里东路80弄和南面的成山路475弄小区。因为历史原因,两个小区一直“各自为政”,被地块中央的“铁将军”一分为二。社区中央有个亭子和长廊,但在一个养老院里,一墙之隔,让居民们望“墙”兴叹,缺乏公共休闲活动的空间。

针对居民的强烈呼声,居民区决定搬出“三会制度”,通过居民自治来破解这个难题。首先召开的是“破墙开门”居民听证会,邀请了小区“三角地”附近的12个楼组的居民们来参加会议。要不要破墙,从哪里破墙,破了之后怎么管理车辆等,第一次听证会就来了二三十名居民,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一定要破!

居民区随后召集两个小区的业主代表,征求意见的同时,也积极争取共建单位昌里养老院的支持。感恩社区一直以来的关爱,养老院负责人同意拆墙开门,将亭子和长廊、还有一块绿地提供出来,作为居民的共享休闲空间。居民们还为亭子起名“聚心亭”,源于社区的自治品牌“聚心圆”。

0

图说:长廊成了居民们的共享休闲空间 云台第一居民区供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利用每个月的党组织生活会,居民区党支部分别召开协调会,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最终方案形成,并在3个月内工程完工,一个焕然一新的聚心亭和长廊出现在居民眼前。

这么好的休闲公共空间,后续如何维护?居民们继续“头脑风暴”,共同维护社区公共设施。从种植花草、认识植物、插标识牌,到制定管理公约,居民全程参与,真正体现了“我的小区我做主”。

如今,当上班族早晨不必再绕道赶地铁时,当老人不必再为买菜绕行时,当孩子们不再为找好朋友翻墙时,“三会”中最后一环——评议会的效果也就显现了。老旧“围墙”“铁门”退出舞台,新型邻里关系的“心桥”悄然贯通。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宋宁华

五里桥街道:“新鲜事”要的是“新力量”“新气象”

有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还有社区基金会“牵手”公募基金会

在一个街道,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能做什么?一个社区公益基金牵手公募基金会,又会怎样?上周,这两样新鲜事,都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发生了。

先来看看,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原来,五里桥街道和沪上六所高校学院签订“五里桥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实践合作协议”,实践基地为高校人才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实践提供平台;基地还为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搭建桥梁,引导、支持大学生进入社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实习、就业,充实基层社区工作力量,增强基层专业服务能力。

0

图说:五里桥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启动 五里供图

显然,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就是一个平台,是大学生的实践平台、就业平台,更是社区治理吸收“新力量”的创新平台,平台的目标导向就是——社会治理创新。

再看看,社区公益基金如何牵手公募基金?2017年,五里桥社区基金会由街道、辖区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作为黄浦区首家社区基金会,五里桥社区基金会致力于调动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上周,五里桥社区基金会和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签订“‘消费捐’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此扩大社区基金会公益影响力。“牵手”之后,将有助于整合社会多维度资源,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提升社区基金会的筹资能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新鲜事,也不是突然发生的。“近年来,五里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群众,着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永兵说,通过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形成以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基金会“三驾马车”为核心,社会组织、高校、共建单位等社会力量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公益服务联盟,推动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气象”。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姚丽萍

大宁路街道楼组公共议事会:楼道转角处设置爱心椅、加装电梯等都是“议出来的”

“这个椅子装得好,我们上楼时累了可以歇歇脚。”自从楼道转角处设置了爱心椅后,居住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大宁路538弄小区4号楼的居民们,感觉舒服又温馨。

0

图说:楼道转角处设置了爱心座椅 大宁路街道供图

在3楼楼梯转角处增添的两张折叠爱心座椅,一排无障碍扶手,只占了楼道一小部分空间,不会影响大家通行,却给老年居民上下楼,提供了一个临时休息的设施。这是楼组公共议事会商量后作出的决定。其实,楼组公共议事会这类社区自治组织,为居民们还做了其他不少好事。

大宁路538弄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老旧小区,房屋都是5到6层之间、未安装电梯的多层建筑。随着社区老龄化的加剧,楼内老年人上下楼梯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老年人爬楼梯成为一件烦心事,经常是夏天一身汗,冬天直喘气,久而久之,很多住在高楼层的老年人,特别是腿脚不便的,都不愿意出门下楼了,这也成为社区养老的一大难点。

为解决4号楼内高楼层老年居民上下楼难的问题,楼组长牵头召开了由楼组居民参加的公共议事会,商讨解决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暂时采用设置“爱心椅”的方法。有了“爱心椅”,以往只能“宅”在家里的老年居民,更愿意下楼走走了,在上下楼过程中,走累了就可以坐一坐。不少热心居民还时不时清洁擦洗“爱心椅”,定期加固螺丝。记者昨天在采访时得到一个好消息:未来,4号楼还有望加装电梯,使老人们出行更省力、方便。

0

图说:538弄5号楼组公共议事厅 大宁路街道供图

在大宁街道的社区里,许多实事工作在基层的响应与推进,都离不开楼组居民骨干的热心参与和付出。538弄5号楼是小区里第一栋成功加装电梯的楼组,在电梯加装工程的推进中,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在楼组长以及楼组居民骨干对每户居民的走访、排摸和协调沟通下,加装电梯工程顺利落实。

今年,在街道自治办的支持下,5号楼进门拐角处打造了一个楼组公共客厅,形成了楼组自治的新阵地,供楼组公共议事会使用。依托楼组议事会的形式,5号楼解决了不少居民反映的需求及问题。

随着5号楼加装电梯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538弄内5个楼组也纷纷利用起楼组公共议事会这一阵地,并通过楼组自治积极建设公共议事厅。在这一交流平台上,经议事会与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协调,1-4号楼楼组加装电梯的事情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推进中,一旦条件具备,就能落实了。

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

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从“脏乱差”代名词,到未来生活原型街

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是一条很短却一直在四平路街道很出名的弄堂:过去20年,它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住在里面公交新村的居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周边居民虽无切身之苦,也都听说过这里投诉不断,矛盾集中;现在,这里变身成为全街道最著名的网红街区,许多人专程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四平路1028弄这个地址也几乎被这里的居民们淡忘了,因为,它有了一个更响亮的新名字: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旧貌换新颜,一些曾经出走的居民重返家园,还有更多年轻人来这里创新创业和居住生活,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们。在这里,他们终于享受到了理想中的Nice(注:意“美好”)生活,又用他们焕发出的活力反哺社区,与来到这里创新创业的新邻居们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0

图说:社区焕然一新激发了居民自治共治建设睦邻楼组的热情 孙云/摄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四平路1028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2018年发起的这一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新型社区又有新的进展:大名鼎鼎的阿斯顿·马丁实验室旁,一间精品手冲咖啡厅刚开业,海尔食物实验室不久前刚和网红冷饮钟薛高合作过食品研发,一家研发体感高尔夫设备的公司正在装修展示间,由创新创业平台设计丰收打造的好公社社区孵化中心还在酝酿举办电影交流会、露天瑜伽、社区市集等社区活动,在这里进行更多的未来社区生活探索。同时,已经入驻几年的声音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时尚实验室等创新创业项目,也都有各自的精彩,其中一些实验室还为一墙之隔的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暑期学习和实践的体验。

0

图说:居民和设计师一起完成的涂鸦墙让人走进弄堂就眼前一亮,完全想不到这里曾是聚集29家无证店铺的羊肠小道 孙云/摄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华英在这里做了18年社区工作,1028弄的脏乱差历史比她的工作时间还长。陪着记者从公交新村入口的弄堂口走进来,她如数家珍地介绍说,由设计师和居民一起手绘的涂鸦墙曾是一堵破旧围墙,对面的睦邻中心原来是水果摊和快递站,阿斯顿马丁实验室原址是菜店和水产店,集成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的“NICE 2035”则曾是一片面积数百平方米的棋牌室。20多家无证经营的小商铺跨门经营,挤占道路,饭店的油烟不仅直冲居民窗口,排放的油污还把居民区下水道堵塞得三天两头满溢,居民怨声载道,社区氛围很不和谐。

0

图说:700㎡的棋牌室如今成为社区居民也能体验的创新创业聚合场 孙云/摄

2018年起,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街道的联手改造下,充满设计巧思和时尚气息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横空出世,不仅彻底改变了原先脏乱差的模样,让社区氛围朝气蓬勃、和谐温馨,曾经的上访户如今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矛盾最突出的楼组居民自发建设自治共治的睦邻楼组,更让居民们打开了眼界,感受到科技赋能、创意驱动的鲜活案例。

如今,他们经常来到“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的实验室里看看新创意,与来到这里生活创业的年轻人们聊聊新鲜事,在睦邻中心的兴趣课堂上学学本领,生活格外有味道,他们给居民楼取的新名字“邻馨楼”就是新生活的写照,而他们与新邻居的互动则让年轻人们在社区中汲取灵感,有了更多有关未来生活的奇思妙想。或许,不久的某一天,这些创意发明将在更多社区开花结果。